行業資訊 農業 資訊詳情
甜蜜產業鏈:雲南甘蔗經濟如何實現綠色轉型
 甘蔗 2025-04-01 10:50:04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雲南省普洱市和臨滄市廣袤的土地上,甘蔗產業正成為鄉村振興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的生動註腳。從田間地頭的豐收喜悅到糖廠車間的技術革新,從副產品循環利用到海外市場拓展,一條以甘蔗為核心的全產業鏈正在雲嶺大地上延伸出綠色經濟的新圖景。

  一、甘蔗豐收築牢農業根基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甘蔗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在普洱市景谷縣各鄉鎮的甘蔗種植基地,蔗農們正抓緊時節收割甘蔗。當前糖料甘蔗畝產量穩定在6噸左右,收購價每噸470元。以種植120畝甘蔗為例,農戶年收入可達33萬元,為當地農民增收提供了可靠保障。景東縣憑藉獨特的氣候與土壤條件,成為雲南重要的「糖庫」,全縣甘蔗種植歷史悠久,帶動了上下游產業的協同發展。

  二、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

  普洱市景東縣恆東製糖有限公司通過生產線改造,實現了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雙提升。該企業預計本榨季將實現農業產量9.5萬噸、工業產值6500萬元以上,並計劃新增1.5萬畝種植面積,未來入榨量有望達到13萬噸,推動工業產值突破1.1億元。同時,糖廠通過推廣良種良法與農技培訓,進一步提升了甘蔗畝產效益,形成「技術賦能+規模擴張」的良性循環。

  三、循環經濟激活產業潛能

  甘蔗加工後的副產物正被轉化為綠色經濟的新引擎。在臨滄市耿馬縣,原本被視為廢棄物的蔗渣經過精製、改性等工序,可製成可降解餐盒等環保產品。這類產品不僅通過質檢進入歐美市場,還形成了「生產—製造—再利用」的閉環產業鏈。僅綠賽可新材料公司一家便實現年產3萬噸蔗渣模塑產品的產能,有效消化了本地糖企的廢棄原料。

  四、全產業鏈延伸助農增收

  耿馬縣作為雲南第一產糖大縣,甘蔗種植面積達40萬畝,覆蓋2.3萬農戶、12萬人。全縣60%以上的農民收入來自甘蔗產業,人均年甘蔗收入超7700元。通過引入可降解餐具加工等下游企業,並依託滬滇協作與跨省合作平台,耿馬縣正加速構建「種植—加工—出口」一體化的全產業鏈模式,進一步釋放區域經濟活力。

  總結:

  從田間到車間、從原料到成品,雲南甘蔗產業通過技術創新與循環經濟雙輪驅動,在保障農民增收的同時探索出生態優先的發展路徑。通過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這一傳統產業正煥發新生機——既守護了綠水青山,又將「甜蜜事業」轉化為可持續的金山銀山。未來,隨著更多深加工項目的落地,雲南甘蔗經濟有望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為全國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示範樣本。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甘蔗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