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全球貿易摩擦持續升級背景下,跨國醫療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供應鏈重構壓力。作為全球最大醫療器械市場之一的中國,在實施反傾銷調查及加征關稅政策後,以CT球管為核心的高端影像設備產業鏈博弈全面升溫。美國GE醫療在華業務遭遇雙重挑戰:既要應對核心部件進口成本激增的現實困境,又需直面本土企業加速崛起帶來的市場份額爭奪。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醫療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4月4日美國醫療影像巨頭股價單日暴跌15.96%,市值蒸發超50億美元的背後,是中美同步升級貿易限制措施引發的連鎖反應。中國對美進口商品加征34%關稅的同時,針對醫用CT球管啟動反傾銷調查,直指該核心部件80%以上依賴進口的行業痛點。數據顯示,GE醫療全球60%的CT設備產自北京基地,但其關鍵組件如CT球管仍需從美國等國進口,進口依賴度超過八成。
作為CT設備"心臟"的醫用CT球管市場呈現高度壟斷格局:美印產品占據國內40%以上市場份額。反傾銷申請材料顯示,20222024年間相關進口量持續增長,在華產業競爭力調查揭示出本土企業艱難處境——即便技術突破帶來產能提升,仍面臨外資低價傾銷的市場擠壓。GE醫療在高端影像設備領域雖保持主導地位,但中國國產化進程加速已對其形成實質性威脅。
2024財年財報顯示,GE醫療在中國區營收同比下滑15%至23.6億美元,折射出本土品牌崛起帶來的嚴峻挑戰。聯影醫療自2022年超越其國內CT市場占有率後持續擴大優勢,在政策要求國產化率的集采規則下,外資企業正面臨雙重壓力:既要加速本地化生產以滿足合規要求,又需應對國產廠商"以價換量"的競爭策略。最新海南超聲設備集采結果印證這一趨勢——GE雖成為唯一外資中標者,但13套訂單僅占總採購量的6.5%。
儘管GE醫療已在中國建立覆蓋北京、無錫等地的生產基地,並在部分招標中展現適應性,但關鍵部件國產化進程滯後仍構成發展掣肘。數據顯示其中國產CT球管供應尚未實現突破,供應鏈穩定性直接影響設備交付成本。分析人士指出,外資企業若無法在未來35年內完成核心組件本地化替代,或將面臨全球競爭力持續下降的系統性風險。
在高端醫療設備國產替代加速推進的大背景下,GE醫療正經歷從技術主導者到市場守衛者的角色轉變。關稅政策帶來的短期成本壓力與長期供應鏈重構需求形成雙重挑戰,而國內企業通過技術創新和規模效應構築的競爭壁壘日益堅固。如何平衡全球供應鏈布局與本土化戰略深化,將成為決定其能否維持在華市場份額的關鍵變量。這場產業鏈博弈的最終走向,不僅關乎跨國企業的市場地位,更將深刻影響中國醫療設備產業自主可控能力的構建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