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隨著健康意識提升與消費升級,康養旅遊憑藉其獨特優勢迅速崛起,成為連接自然生態、醫療資源與文化體驗的重要紐帶。這一業態以「健康+」為核心理念,通過整合養生療愈、休閒度假等多元服務場景,在政策紅利與市場需求雙重驅動下形成萬億級市場藍海。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旅遊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我國康養旅遊產業正處於快速成長期。據統計,2023年全國康養旅遊市場規模已突破1.5萬億元,老年群體、亞健康人群及健康愛好者共同構成龐大消費主體。《「十四五」健康老齡化規劃》明確提出要構建醫養結合型服務網絡,而《關於進一步促進養老服務消費的若干措施》則通過財政補貼等政策工具撬動社會資本參與。這些頂層設計為產業規範化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當前康養旅遊的認知誤區亟待修正。產業服務對象不應局限於老年人群和疾病患者,亞健康人群與年輕群體的預防性養生需求同樣廣闊;產業主體也需突破養老機構、醫療機構的傳統邊界,向文旅企業、科技公司等多元主體開放;核心資源應從單純的醫療設施或土地開發轉向生態景觀、文化IP與智能技術融合。例如,西南地區的森林康養項目通過整合負氧離子監測系統和傳統藥膳食療體系,成功打造差異化競爭力。
區域發展需遵循「特色+集群」的雙輪驅動戰略。以長三角為例,其依託三甲醫院資源構建醫療旅遊聯合體,同步開發溫泉養生、中醫藥體驗等產品線,形成年產值超800億元的產業集群。通過產學研一體化模式,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合作研發適老化智能設備,既提升服務精度又延長產業鏈條。品牌建設方面,需強化「文化+科技」賦能:雲南普洱打造的茶山康養IP,將古樹茶種植技藝轉化為沉浸式體驗項目;數位技術則用於構建遊客健康檔案和個性化推薦系統,推動消費場景創新。
產業生態化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紅線與旅遊開發邊界實現數位化聯動管理,碳匯交易機制使每公頃森林年均產生500元生態補償收益。這種模式兼顧環境承載力與經濟效益,驗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未來需加強三大維度建設:一是推廣光伏儲能、雨水循環等綠色技術;二是建立跨區域生態共治聯盟;三是運用區塊鏈追溯產品碳足跡,讓每項服務都可測量其環保貢獻。
政策指引為產業普惠化提供保障。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擴大康養服務供給」,通過稅收優惠鼓勵企業開發低價位基礎套餐,社區養老驛站與旅遊服務中心的融合網點已覆蓋全國95%縣域。在浙江,「銀髮遊學」項目將老年大學課程植入景區,既滿足知識需求又帶動淡季消費;「家庭健康護照」系統則實現三代人醫療資源共享,催生出親子養生、祖孫旅居等新興市場。
總結來看,康養旅遊產業正從單一服務供給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躍遷。通過破除認知局限、強化標準建設、推動跨界協同和深化生態價值轉化,這一產業將持續釋放「健康紅利」。當每個地區都能因地制宜培育特色業態,每項服務都承載文化溫度與科技智慧時,康養旅居終將成為全民共享的幸福產業,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持久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