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全球通信技術的持續演進,2024年標誌著5G毫米波技術在大型場景中的規模化應用元年,這一突破不僅讓高速率、低延遲的無線傳輸成為現實,也為下一代通信技術——6G的探索奠定了重要基礎。面向未來十年的超高速率需求,6G研發已進入關鍵階段,其中毫米波與太赫茲頻段作為核心資源備受關注。近日發布的《6G非對稱毫米波太赫茲大規模陣列架構白皮書》,更進一步揭示了該技術路徑在6G系統中的戰略地位。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6G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針對6G提出的千兆級傳輸速率目標,"非對稱全數字大規模波束成形架構"被公認為關鍵技術之一。這一設計通過基站側採用大規模發射陣列與小規模接收陣列的組合,在終端側靈活適配對稱或非對稱配置,實現了性能、功耗和成本的最佳平衡。相較於傳統對稱架構,該方案在實驗室測試中展現出顯著優勢:傳輸速率提升40%以上,每比特能耗降低35%,尤其適用於高清視頻傳輸與工業物聯網等高密度場景需求。
頻段越高,通信效率的實現難度越大。作為6G重要拓展方向,毫米波(24100GHz)和太赫茲(1003000GHz)頻段雖具備海量可用頻譜資源,但路徑損耗大、器件複雜度高等問題始終制約其應用。通過大規模天線陣列技術實現能量聚焦與空間復用,成為解決上述難題的核心手段。近年來晶片與系統架構的創新成果表明,基於CMOS工藝的新一代射頻前端已能在200GHz以下頻段穩定工作,為6G系統的商業化鋪平道路。
毫米波與太赫茲技術的價值不僅限於無線傳輸。其在雷達探測、高精度定位、非接觸式傳感等領域的共性使能作用日益凸顯。例如,通過集成感知功能的大規模陣列架構,6G基站可同步實現高速通信和環境監測;工業場景中則能支持毫米級定位精度的自動化產線管理。試驗數據表明,在200GHz頻段下,該技術已成功驗證了10Gbps以上的傳輸速率與1米級空間分辨能力。
隨著產業鏈對非對稱架構價值的認可度提升,相關技術方案正快速向標準化演進。當前已有多個國際團隊將此架構納入物理層候選方案,並計劃在2025年全球6G技術大會上提交首批標準化建議。這種跨行業協作不僅加速了太赫茲晶片、天線模組等關鍵部件的成熟進程,也為未來十年6G系統的規模化部署提供了清晰的技術路線圖。
結語:
從理論探索到規模試驗,毫米波與太赫茲技術正推動通信領域邁向新維度。非對稱大規模陣列架構通過突破頻譜效率瓶頸,在提升速率的同時優化能效表現,為6G的商業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隨著晶片工藝、系統集成等核心技術持續突破,這項融合通信與感知能力的技術有望在2030年前後全面釋放潛能,重塑萬物互聯時代的基礎設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