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我國信託行業在資產隔離、財富管理等領域持續創新,而信託財產登記制度作為保障其法律效力的核心環節,始終面臨配套機制缺失的挑戰。近期北京市率先在股權和不動產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通過政策協同與流程優化,進一步夯實了信託財產獨立性的實踐基礎,為全國範圍內信託功能深化提供了重要參考樣本。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十五五信託行業發展研究與產業戰略規劃分析預測報告》指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北京監管局聯合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於4月10日發布《關於做好股權信託財產登記工作的通知(試行)》(京金髮〔2025〕40號),標誌著北京市在信託財產登記領域實現雙線突破。此前,該市已於2024年12月啟動不動產信託財產登記試點,並於今年3月底完成首單業務落地。此次股權信託新規的出台,將信託財產登記範圍從不動產擴展至公司股權,形成"股+房"資產全覆蓋格局。
根據文件要求,委託人可通過轉移或出資方式設立股權信託,由信託機構作為受託人進行管理運作。市場監管部門需在完成股東變更或公司註冊時,在營業執照明確標註"某某信託產品持有"的權屬標識。這一機制設計既滿足了《民法典》關於財產權屬公示的要求,又通過行政登記強化了信託財產獨立性,解決了長期存在的法律效力爭議。
新規明確將股權信託財產登記分為預登記、文件簽署和變更登記三個關鍵環節。首先由信託機構辦理產品預登記獲取資質證明;其次委託人與受託方簽訂包含信託條款的正式協議;最後通過提交中信登出具的證明文件等材料,完成工商系統登記變更。
在具體操作中,當股權所在公司或信託機構向市場監管部門申請股東信息調整時,需同步提供信託法律文本及中信登的合規性確認。這一流程既確保了信託關係的合法性審查,又實現了行政登記與金融監管的數據聯動。據試點數據顯示,北京市通州區和昌平區已率先完成不動產信託財產登記"雙首單"業務,為股權領域實踐積累了寶貴經驗。
此次改革回應了2023年11月國務院關於探索建立信託財產登記機制的政策導向,並落實了2025年初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關於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信託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通過構建"法律賦權+行政登記+行業配套"三位一體體系,北京市有效解決了三方面核心問題:
1. 權屬清晰化:工商系統標註使信託財產公示效力獲得行政確認;
2. 隔離剛性化:通過登記對抗制度防範外部債務追索風險;
3. 管理規範化:中信登的證明機制強化了業務合規邊界。
從實踐效果看,不動產信託試點已驗證該模式可行性。某試點案例顯示,某企業將北京核心區商業物業設立為家族信託後,在完成產權變更登記的次日即獲得銀行基於信託財產獨立性的專項授信支持。這種"登記融資投資"的良性循環,正逐步釋放信託制度在資產配置中的獨特價值。
北京市通過"監管文件+試點實踐+配套服務"組合拳,在信託財產登記領域形成了可複製推廣的經驗模式。其創新路徑主要體現為:
跨部門協作機制:金融監管部門與市場監管部門建立信息共享通道;
分級分類管理:對不同類別資產設置差異化的登記要件和流程標準;
科技賦能增效:依託中信登系統實現電子化備案和數據驗證。
據行業測算,信託財產登記制度完善後,可使家族信託、慈善信託等本源業務規模提升30%以上,並降低20%40%的糾紛發生率。
總結
北京市通過股權與不動產信託財產登記制度的協同突破,不僅解決了長期制約信託功能發揮的"最後一公里"難題,更構建了法律效力保障與市場實踐落地的完整閉環。這種以制度創新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探索,為全國範圍內完善信託財產登記體系提供了示範樣本。隨著試點經驗向其他地區推廣,我國信託業有望在財富傳承、風險隔離等核心功能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真正發揮"受託人經濟"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