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3年4月14日,民政部聯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布重要政策文件,明確將以職業教育為核心抓手,通過專業建設、產教融合、標準提升等系統性舉措,構建新時代民政領域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這一戰略部署聚焦養老服務、兒童福利、公益慈善等領域的人才需求,為民政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職業學校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意見》強調要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充分發揮全國民政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的統籌功能。通過深化民政技能人才培養需求分析,加強專業教學研究,系統性健全職業教育標準體系,推動民政職業教育向更高水平發展。此舉旨在打破傳統培養模式局限,建立與行業實際需求精準對接的人才輸送通道。
政策明確提出要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殘疾人康復、婚姻服務等七大民政特色專業群。鼓勵各類職業學校(含技工院校)增設相關課程模塊,並通過動態調整課程內容確保教學前沿性。例如在養老服務領域,將重點強化老年護理、智能設備應用等實務技能培養,預計到2025年形成覆蓋全行業崗位需求的專業矩陣。
為破解理論與實踐脫節難題,《意見》鼓勵職業院校與民政服務機構建立深度合作關係。通過共建實訓基地、設立定向培養班等方式,實現人才"入學即入職"的無縫銜接。例如在殯葬服務領域,學生可在企業導師指導下參與全流程實務操作,確保畢業即可勝任崗位要求。
政策創新性提出構建"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並重的人才評價體系。鼓勵民政相關專業在校生考取養老護理員、社會工作師等職業資格證書,將技能考核納入教學評估指標。此舉不僅提升畢業生就業競爭力,也為行業技術標準的統一奠定基礎。
作為政策落地的關鍵載體,《意見》要求加快籌建高水平民政職業大學。通過整合優質教育資源,重點培育養老服務管理、兒童福利實務等緊缺專業方向,力爭三年內形成可複製推廣的示範培養模式。該院校將承擔行業師資培訓、新技術研發轉化等職能,成為民政領域高技能人才的戰略儲備基地。
總結來看,《意見》構建了涵蓋專業建設、校企協同、評價改革、平台支撐的完整政策體系。通過職業教育與民政行業的深度融合,不僅回應了老齡化社會服務需求,更前瞻性布局了公益慈善、社會組織管理等新興領域的人才供給。隨著各項措施落地見效,預計未來三年內將培育數萬名符合行業標準的高技能人才,為民政事業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