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昨日A股三大股指呈現分化態勢,滬指尾盤翻紅收漲0.15%,深證成指與創業板指小幅下跌。市場成交額縮量至1.11萬億元,行業板塊輪動特徵明顯。在政策持續發力、經濟向好預期增強的背景下,BC電池產能擴張提速、科學儀器國產替代加速及稀土戰略地位凸顯等多重因素共振,為資本市場提供了新的結構性機會。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BC電池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技術參數領先,產能擴張可期
光伏龍頭近期發布新一代BC2.0組件產品,量產功率達660W,預計年底提升至670W,較TOPCon組件效率高出1.5個百分點。其雙面率從70%提升至75%,並可根據需求進一步優化。分析顯示,隨著工藝難題的攻克和終端需求增長,BC電池產能有望在2025年實現規模化放量。投資機會聚焦三大方向:
頭部企業率先完成BC電池及組件布局;
設備領域重點關注雷射、鍍膜及新型串焊設備的技術升級;
輔材環節需關注導電漿料、複合焊帶等材料的國產替代進程。
進口依賴倒逼產業升級,替代空間廣闊
2024年數據顯示,我國進口理化分析儀器80.05億美元(美國占比23.4%),電子測量儀器36.36億美元(美國占比16.3%)。在供應鏈與技術「雙脫鉤」壓力下,國產科學儀器企業加速突破。當前實驗室分析儀器、電子測量儀市場規模分別達380億元和378億元,但國產化率仍處低位。頭部廠商憑藉細分領域優勢(如電子測量儀),通過橫向拓展產品矩陣,在政策與市場需求驅動下有望實現跨越式增長。
出口管制疊加需求爆發,行業迎雙重利好
兩部門對7類中重稀土物項實施出口管制後,下游採購活躍推動價格上揚。當前中國占據全球約90%的稀土冶煉分離及磁材產能,政策端與產業自主可控能力形成有效支撐。需求端看:
稀土永磁材料是高性能電機核心原料,單台人形機器人用量超2kg;
馬斯克預計未來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或達百億台級,遠期需求將超越新能源汽車。
1. 電動汽車電池安全標準升級
新版國標將於2026年實施,新增底部撞擊測試及快充循環後安全要求,推動行業技術疊代與產品標準化進程。
2. 農機出口熱潮加速產業出海
3. 數字中國建設深化應用場景
政策聚焦醫療、教育、交通等領域的數位化升級,推動數據要素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總結:結構性機會主導市場走向
當前資本市場在政策托底與經濟復甦預期下呈現韌性,BC電池技術突破、科學儀器國產替代及稀土戰略地位強化成為核心驅動力。疊加數字基建、農機出口等政策紅利釋放,具備技術壁壘和產能優勢的企業有望率先受益。投資者可重點關注新能源材料、高端製造及科技自主可控領域,把握中長期產業趨勢下的結構性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