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我國化學物質生產規模持續擴大,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的環境排放風險日益凸顯。為有效應對這一挑戰,生態環境部近期出台新規,聚焦石化、塗料等重點行業,在建設項目環評環節強化新污染物管控措施,從源頭減少新型污染源。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石化行業市場深度研究及發展前景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指出,生態環境部將石化、塗料、紡織印染、橡膠、農藥、醫藥列為首批重點管控行業。針對這些行業的新建項目,要求在環評階段首先對原輔材料和產品進行新污染物識別。若涉及《重點管控新污染物清單(2023年版)》中的14類物質或《斯德哥爾摩公約》限制的化學物質,需結合現行技術規範開展專項評估。對於生產或使用重點管控物質的新改擴建項目,環評審批將直接亮"紅燈"。
新規提出分級分類管理要求:對已有排放標準的新污染物明確達標排放指標並納入排污許可;具備環境質量標準和監測方法的需開展區域環境質量評估;即便缺乏質量標準但有檢測手段的,也須建立日常監控機制。這種分層管控模式既保障了技術可行性,又避免因標準缺失導致監管空白。
我國現有在產在用化學物質數以萬計,年新增新化學物質登記量達上千種。僅2021年就批准564種新化學物質,並配套實施500餘項環境風險控制措施。這些數據直觀反映了當前污染防控的複雜性,也凸顯了強化源頭管控的技術必要性和政策緊迫性。
生態環境部門要求各級單位及時將禁止類項目納入當地准入清單,並根據新發布的污染物名錄和標準動態調整管控範圍。同時強調環評審批需嚴格核查原輔材料清單,確保污染控制措施貫穿設計、施工到運營全周期。
權威機構指出,對持久性生物累積性污染物的治理需要多部門協同實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建議通過"篩評控"三位一體策略,統籌大氣、水體和土壤污染治理,在替代技術研發和產業轉型中平衡環境安全與發展需求。
總結來看,此次環評體系改革標誌著我國新污染物防控進入精準化、制度化階段。通過強化重點行業源頭管控、建立動態更新機制、推動多介質協同治理,政策組合拳正逐步構建起覆蓋化學物質全生命周期的生態環境風險防控網絡。這一變革不僅回應了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命題,更為全球化學品環境管理貢獻了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