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全球能源格局不斷調整、國內能源需求持續增長的大背景下,儲氣庫作為能源供應體系的重要一環,其發展態勢備受關注。2025年,儲氣庫行業正朝著更高效、更安全、更智能的方向邁進。鹽穴儲氣庫憑藉自身獨特優勢,在儲氣庫領域占據著重要地位。我國自2002年開啟鹽穴儲氣庫建設征程,目前已建成4座鹽穴儲氣庫,如國家管網金壇儲氣庫、中石化金壇儲氣庫等,在技術積累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但同時也面臨著諸多困難與挑戰,這些都深刻影響著鹽穴儲氣庫在2025年乃至未來的發展走向。
(一)鹽穴儲氣庫建設成果初顯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地下儲氣庫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經過多年發展,我國鹽穴儲氣庫從無到有,逐步構建起一定規模的儲氣能力。國家管網金壇儲氣庫設計庫容達26.00億立方米,設計工作氣量17.14億立方米,已形成庫容10.00億立方米,工作氣量6.60億立方米,日注氣量設計最大可達820萬立方米/d,日採氣量設計最大為1500萬立方米/d。此外,中石化金壇儲氣庫、港華金壇儲氣庫和中石化江漢儲氣庫(一期一階段)也各自具備了相應的儲氣和注采能力,為保障天然氣穩定供應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技術體系逐步形成
在長期的建設實踐中,我國鹽穴儲氣庫積累了豐富的技術經驗,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技術體系。老腔改建儲氣庫技術成為一種經濟高效的建庫方式,通過改建老腔,新增工作氣量,降低建庫成本。造腔工程配套與監控技術實現了對腔體發展的動態監控,在多夾層鹽岩溶腔建庫技術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有效保障了造腔過程的安全與穩定。
鹽穴儲氣庫阻溶造腔技術可對未達設計要求的腔體進行修復,其中天然氣阻溶造腔和氮氣阻溶造腔技術的應用,為腔體修復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光纖油(氣)水界面檢測技術大幅降低了檢測成本,實現連續檢測,提高了造腔成功率和安全性。鹽穴儲氣庫安全監測技術體系則通過多種監測手段,對注採運行進行全方位監測,確保儲氣庫安全穩定運行。
(一)地質條件制約發展
我國鹽礦多為湖相沉積鹽層,與海相鹽礦相比,存在礦床規模較小、分布面積有限、鹽岩品位較低、礦層層數多且單層厚度小、含有不溶夾層等問題。這些複雜的地質條件增加了在陸相鹽礦建設儲氣庫的難度,對儲氣庫的密閉性和穩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受與主輸氣管道距離和所在區域天然氣消費量的制約,優質庫址愈發稀少,限制了鹽穴儲氣庫的建設規模和布局。
(二)造腔過程困難重重
鹽穴儲氣庫造腔周期長,受地質條件、造腔方式、管柱尺寸、鹽化企業滷水接收能力等多種因素影響。以金壇儲氣庫為例,其平均單腔有效體積約20萬立方米,造腔周期一般為6-8年。造腔期間需要多次調整管柱深度位置,每個階段結束後還需進行腔體形狀檢測,導致單腔達容時間長,延緩了儲氣庫的建設進程。
腔體形狀控制難度大,為保證鹽腔穩定性和容積,通常將腔體設計成「梨形」,但由於造腔層段內隔夾層發育、非均質強、各向異性顯著以及岩鹽溶漓特性等原因,腔體容易出現偏溶現象,部分腔體頂部形成「大平頂」,或橫向發展未達設計要求,降低了岩鹽利用率。高不溶物鹽層成腔率低,如金壇區塊鹽層不溶物含量約為15%,楚州、淮安、平頂山等儲氣庫不溶物含量分別達42.8%、27.4%、23.0%,不溶物在滷水中膨脹占據鹽腔有效體積,影響成腔率。
(三)外部因素限制明顯
儲氣庫建設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受到安全、環保等外部因素的極大影響。建設過程涉及規劃、用地、安評、環評等各類專項評價,辦理周期長且協調難度大。隨著環保政策日益嚴格,新建項目與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區、永久基本農田等衝突的情況逐漸增多,增加了項目建設的不確定性。此外,庫區附近鹽化工廠鹵水處理能力有限,制約了循環排量,影響造腔進度,進而延長了儲氣庫項目的建設工期。
(一)加強關鍵技術研究
提高造腔速度並優化過程管理是關鍵。滷水濃度對岩鹽溶漓速率影響顯著,選用大尺寸井眼匹配大排量,可加快造腔速度。同時,優化造腔階段和循環方式,加強阻溶劑界面監測與控制,做好造腔與井下作業的轉換銜接,能夠提高造腔效率,縮短造腔周期。針對未達設計要求的腔體,制定針對性修復措施,平衡安全、速度與質量的關係。
水平多步法造腔技術為薄鹽層建庫提供了新途徑。對於厚度較小的鹽層,採用鑽1口直井和1口水平井的方式,先溶直井形成腔體後連通水平井,再進行水平井段多步造腔,可有效擴大腔體體積,提高岩鹽資源利用率,降低單位工作氣量投資。
利用鹽腔空間擴展技術,對沉渣空隙進行利用,提高庫容和工作氣量。通過將腔底水不溶物殘渣中的滷水驅替出來,實現鹽腔的擴容利用,提高鹽穴儲氣庫的存儲能力。
(二)優化整體建設方案
優化儲氣庫整體建設方案,採用叢式井建庫,減少地面井場數量和用地面積,降低建設成本,同時提高儲氣庫的安全性和環保能力。選用成熟工藝技術,確保儲氣庫在建設和運營過程中的安全穩定,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三)推進數位化轉型
加快鹽穴儲氣庫數位化轉型,構建地上地下一體化的數位化平台。在設計選址、施工建造、運行管理等各個環節加強技術攻關,利用數位化平台統籌建庫各環節與生產運行工作,構建地質、井筒、地面設施三維一體的信息化支持系統,提升鹽穴儲氣庫的自動化和數位化水平,提高運行效率和安全性。
(四)構建市場化運營模式
根據相關規劃,為滿足供氣需求,2025年中國地下儲氣庫工作氣量要達到300億立方米。構建市場化儲氣庫運營模式至關重要,鼓勵各類主體及資本參與儲氣設施的建設與運營,避免儲氣設施小型化、分散化,推動合建共用,形成區域性儲氣調峰中心。建立統一的管理體系,將距離較近的小型儲氣庫組成儲氣庫群,進行統一規劃與調配,提高儲氣設施運行管理水平和資源利用效率。
儲氣庫行業現狀分析指出,2025年,儲氣庫行業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鹽穴儲氣庫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障能源穩定供應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國鹽穴儲氣庫經過多年發展,在建設成果和技術積累上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在地質條件、造腔工藝、外部因素等方面仍面臨諸多困境。
為推動鹽穴儲氣庫持續健康發展,需要加快關鍵技術研究,突破造腔速度、腔體形狀控制等技術瓶頸;優化整體建設方案,提高安全性和環保能力;加速數位化轉型,提升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構建市場化運營模式,吸引更多資源參與建設和運營。通過這些措施,鹽穴儲氣庫將在儲氣庫行業中不斷發展壯大,為我國能源安全穩定供應提供更堅實的保障,在未來的能源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