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數字經濟時代,智能化技術正深刻改變著傳統礦山的運營模式。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礦業正通過智能化建設實現安全、高效、綠色發展的目標。從遠程駕駛到無人值守,從數據採集到智能決策,智能化礦山建設已成為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提升礦山生產效率的關鍵舉措。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礦山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在新疆某鐵礦生產現場,智能化礦山建設已實現遠程駕駛和無人值守採礦。通過自主研發的綜合管控平台,管理人員能夠實時採集生產數據和視頻信息,為決策提供精準支持。該礦山已完成井下採掘業務全流程的機械化升級和管理數位化改造,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和安全性。
「模塊化集中聯合作業」模式的引入,有效解決了傳統礦山「大空間、多作業面」帶來的安全隱患和管理難題。數據顯示,該礦山的採礦勞動生產率達到13351.4噸/人年,噸原礦用電能耗指標僅為9.8千瓦時,充分體現了智能化礦山的高效與節能優勢。
近年來,我國礦山智能化建設取得長足進展。在科技創新方面,已批准建設5個與礦山智能化相關的重點實驗室,一批關鍵技術裝備研發取得突破。標準引領方面,發布了《礦山智能化標準體系框架》及《智能化礦山數據融合共享規範》,有效打破了「數據孤島」。政策激勵方面,智能化裝備被納入大規模設備更新支持範圍,為礦山智能化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截至2024年9月,全國已建成1642個智能化採掘工作面,擁有智能化工作面的煤礦達859處。此外,30餘類2640台(套)機器人、1328台無人駕駛車輛得到推廣應用,1.7萬個固定崗位實現無人值守,標誌著我國礦山智能化建設進入規模化應用階段。
智能化礦山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潛力。預計到2030年,我國智能煤礦市場空間將達到14105億元,非煤礦山的智能化市場規模預計將達9107億元,兩者合計的市場空間將超過2.3萬億元。這一數據充分表明,智能化礦山建設不僅是技術革新的方向,更是推動礦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儘管智能化礦山建設蓬勃發展,但仍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協調等問題。企業的安全生產管理模式及工藝技術水平是決定智能化礦山建設的先決條件,而財務邏輯是最根本的影響因素。智能化礦山建設不僅需要新裝備、新技術,更需要形成一整套標準化高效管理系統。
智能化礦山建設應與後期運行及維保緊密結合,避免出現有「患者」沒「醫生」的局面。企業需培養專業人才,對系統建設提出優化改進建議,確保智能化礦山的高效運行和持續優化。
未來,智能化礦山建設將重點推進大型煤礦和災害嚴重煤礦的智能化改造,提升常態化運行水平。力爭到2025年底,大型煤礦基本實現智能化。同時,部署礦用5G專網與本安型光纖傳感系統,建立礦山工業網際網路平台,統一數據中台,打通設備數據流,利用數字孿生技術優化能效,實現采、掘、運、洗選全鏈條智能化管理。
智能化礦山建設是推動礦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通過技術創新、標準引領和政策支持,我國礦山智能化建設已取得顯著成果,並展現出廣闊的市場前景。未來,隨著智能化技術的不斷疊代升級,礦山智能化建設將邁向更高水平,為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提升礦山生產效率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