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自2022年4月21日我國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式啟動以來,保險產品在這一領域的發展迅速,成為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年間,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從試點到全國推廣,逐步豐富了市場供給,滿足了多元化的養老需求。然而,儘管產品數量顯著增加,個人養老金保險市場規模相較於其他養老保險產品仍顯滯後。未來,保險機構需進一步優化產品設計、調整稅制政策、強化市場教育,以實現規模的再擴容。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保險行業市場供需及重點企業投資評估研究分析報告》指出,個人養老金制度啟動初期,僅有6家保險公司的7款產品參與試點。如今,市場上推出的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已達279款,涉及29家險企,產品類型從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年金險、兩全險拓展至分紅型、萬能型等新型產品。其中,年金險因提供「終身現金流」的確定性優勢成為主流,占比超五成。收益層面,根據已披露結算利率的10款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穩健型帳戶2024年結算利率在2%—4.07%區間;進取型帳戶2024年結算利率在3.1%—4.12%區間。
保險產品作為個人養老金帳戶的重要配置選項,在豐富產品供給、滿足多元化需求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其核心特點包括長期確定性、風險保障疊加、稅收優化等,這些特點使保險產品在安全性、保障性上占據獨特優勢。然而,靈活性不足(如資金鎖定至退休)仍是其與銀行、基金競爭時的短板。
儘管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在類型和數量上均呈現顯著擴容,市場規模仍相對滯後。以2023年的數據為例,截至2023年末,我國專屬商業養老保險保單件數約74萬件,積累的養老準備金超過106億元。不論保單件數還是市場規模,均低於商業養老金等其他商業養老保險產品。主要挑戰包括產品靈活性不足、稅制設計局限、銷售動力不足等。
保險機構需從多個方面發力,以進一步擴大個人養老金保險市場規模。首先,優化產品設計,增加轉換、退出機制靈活性,開發短期繳費或可部分領取的產品,吸引年輕客群。其次,調整稅制政策,探索「TEE」模式(繳費時徵稅),擴大非納稅群體覆蓋,提高繳存額度。再次,強化市場教育,通過投顧服務簡化產品選擇流程,提升消費者對長期收益與保障功能的認知。最後,平衡三方利益,適度提高銷售激勵,結合銀行渠道與高客資源推廣高件均產品。此外,推動第二、第三支柱帳戶互通及政策聯動,可進一步釋放制度紅利。
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在三年間實現了從無到有、從試點到全國推廣的跨越式發展,成為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的重要拼圖。儘管市場規模仍相對滯後,但隨著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全國推廣,保險產品迎來多重機遇。未來,保險機構需通過優化產品設計、調整稅制政策、強化市場教育等措施,進一步擴大市場規模,滿足多元化的養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