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四月春光的到來,全國各地的春耕春播工作進入了高峰期。北方冬小麥正進入孕穗抽穗階段,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小麥開始揚花,西南地區的冬小麥已進入灌漿期,冬油菜也陸續成熟。最新數據顯示,截至4月17日,全國春播糧食進度已接近兩成,略快於去年同期。今年夏收糧油生產形勢總體向好,豐收的基礎已經奠定,呈現出面積穩定、長勢良好的特點。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糧油行業項目調研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當地農民合作社採用「升級版」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模式進行春耕生產。通過建設萬畝示範基地和智慧農業系統,實現了土地的精細化管理。遙感監測技術被廣泛應用於土壤墒情、蟲情、苗情及產量估測,顯著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
在河南省開封市尉氏縣,萬畝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已投入使用多種先進灌溉技術,包括固定式噴灌、伸縮式噴灌、滴灌等。農戶通過手機即可實現千畝農田的「指尖管理」,節水效果顯著,灌溉效率大幅提升。
良種是農業的「晶片」。在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謀縣,小麥、青稞、花椰菜等作物已完成種子採收。通過多年的南繁加代,當地已育成多個小麥和青稞品種,預計今年繁種量達6000斤原種。元謀縣光熱資源充沛,年均氣溫21.6℃,非常適合麥類和十字花科作物的種子繁育。全縣制繁種面積達4.17萬畝,種子年產量達405萬公斤,年工廠化育苗能力突破12億株,種業綜合產值達12.3億元。
在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水稻種植基地採用了華南農業大學科研團隊研發的絲苗香米新品種。通過改良種植技法,絲苗香米的香味指數顯著提升,帶動了628個農戶規模化種植,預計今年收益達3000萬元。
智能化農機為農業生產按下了「高效鍵」。在山東莒縣,無人駕駛拖拉機沿著預設路線行駛,實現了花生扶溝、覆膜等工序的「厘米級」精準操作。每公里偏差僅兩公分,大大提高了出芽率。該合作社已配備11台無人機和4台無人駕駛拖拉機,每畝節約人工成本約100元。
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植保無人機成為種糧戶的新幫手。每小時作業50畝,4架無人機一天可完成2000畝的飛防任務。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飛防12.3萬畝麥田,藥劑用量減少30%,畝產增收100斤。
優良技術是農業現代化的核心動力。在湖南省南縣麻河口鎮,紫雲英與肥用油菜交織,通過「綠肥還田+糞肥利用」模式,有效提升了土壤有機質含量。旋耕機將鮮嫩的綠肥作物深翻入土,為早稻備好「營養餐」,取得了既有景觀又有肥田的良好效果。
在河南省,各地積極組織農業技術指導組深入田間地頭,實地察看小麥苗情、墒情和病蟲害情況。通過擇機適時做好小麥赤霉病、條鏽病和蚜蟲等「兩病一蟲」預防工作,為今年夏糧的豐產豐收打下堅實基礎。
總結
今年春耕春播工作在全國範圍內穩步推進,良田、良種、良機、良法齊發力,為糧油生產奠定了堅實基礎。通過提升耕地質量、推廣優良品種、應用智能化農機和先進農業技術,農業生產效率顯著提高,豐收在望。每一滴耕耘的汗水、每一粒希望的種子,必將在廣袤田野上譜寫新的豐收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