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全球糧食安全形勢日益嚴峻,養殖業作為糧食消費的重要領域,正面臨資源利用效率提升和可持續發展的雙重挑戰。我國作為糧食和養殖大國,飼料糧占糧食消費總量的40%以上,傳統粗放型養殖模式導致飼料浪費嚴重,資源利用效率低下。為此,推動養殖業從「資源消耗型」向「高效可持續型」轉型,已成為保障糧食安全、提升行業競爭力的關鍵舉措。通過技術創新與理念升級,實施節糧行動,不僅能夠降低對玉米、大豆等傳統飼料的依賴,還能構建更具韌性的糧食供應鏈,實現資源高效利用與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雙贏。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養殖業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科技是推動養殖業節糧的核心動力。精準飼料配方技術的推廣,能夠有效解決傳統養殖中營養配比失衡的問題。針對肉雞、蛋雞、肉牛、肉羊、魚、蝦等主要養殖品種,構建科學的飼料模型,制定低蛋白飼料標準和飼養規範,是實現精準營養調控的基礎。同時,研發高效飼料添加劑、小品種胺基酸及酶製劑,能夠適配不同養殖條件,進一步提升飼料利用率。智能化飼餵設備的普及,推動「人工飼餵」向「智能飼餵」轉型,顯著提高投餵精準度,減少飼料浪費。此外,發展畜禽立體養殖和水產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等模式,能夠提升空間利用率,讓每一粒飼料「物盡其用」。
非糧飼料資源的開發是降低對傳統飼料依賴的重要途徑。我國農作物秸稈、酒糟、餐廚垃圾、沼渣沼液、林木枝葉、優質牧草等資源豐富,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通過推廣微生物發酵技術,將低值原料轉化為高蛋白飼料,能夠有效拓展飼料來源。同時,加快推廣新型高效資源轉化型飼料原料,如微生物菌體蛋白、昆蟲蛋白、藻類蛋白等,能夠為養殖業提供更多可持續的飼料選擇。此外,發展優質飼草種植,培育抗寒耐旱耐鹽鹼的新品種,推動「以草代糧」,進一步減少對玉米、大豆的依賴。
養殖品種結構的優化是節糧行動的重要環節。我國養殖業以生豬為主導,生豬飼料中玉米和豆粕占比較大,「料肉比」遠高於禽類和水產品。通過持續調整優化生豬產能,調控能繁母豬存欄量,強化產能監測預警,能夠促進供需平衡,減少飼料浪費。同時,發展節糧型高效肉禽生產,積極引導禽肉消費,提高禽肉消費比重,能夠從源頭減少飼料糧消耗。此外,推廣牛羊產業的「牧繁農育」模式,發展設施漁業,穩步提升養殖水產品供應能力,能夠進一步優化養殖結構,構建高效節糧生產體系。
節糧行動的成功實施離不開政策、科技與市場的協同發力。通過制定和完善相關標準與規範,推動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能夠為節糧行動提供有力支撐。同時,加強市場引導,推動肉類消費結構優化,促進「紅轉白」趨勢,能夠從需求端減少飼料糧消耗。此外,加大對非糧飼料資源開發的支持力度,推動飼草全產業鏈發展,能夠為節糧行動提供更多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總結
養殖業節糧行動是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戰略舉措。通過科技賦能精準養殖、挖掘非糧飼料資源潛力、優化養殖品種結構以及政策協同發力,能夠有效降低對傳統飼料的依賴,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構建更具韌性的糧食供應鏈。未來,養殖業將在技術創新與理念升級的雙重驅動下,邁向高效可持續的發展新階段,為糧食安全與行業競爭力提升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