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隱藏式、電動化車門把手因提升車輛美觀度與科技感而被廣泛應用。然而,在實際應用中其強度不足、斷電失效等安全隱患頻發,嚴重威脅乘員緊急逃生和救援效率。為解決此類問題,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啟動《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修訂工作,旨在通過系統性規範提升車輛關鍵部件的安全冗餘設計與應急響應能力。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車門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新規明確了電動式、隱藏式車門把手在布置邏輯、功能驗證及結構強度等維度的標準化要求。針對車門外把手,重點強化防夾保護性能並通過動態試驗方法確保可靠性;對於隱藏式和應急式內把手,則通過統一標誌設計與可見性標準提升緊急情況下的識別效率。同時規定內外把手需滿足特定載荷條件下的抗變形能力測試,從物理結構層面保障極端工況下的操作可行性。
新規特別強調車門系統的多級安全防護機制,在碰撞或起火等事故中要求保留機械應急開啟功能,並通過斷電保護措施確保動力失效時仍可手動解鎖。這一設計突破將徹底解決因電池故障導致的"鎖人"風險,為乘員爭取關鍵逃生時間,同時便於救援人員快速介入。
標準首次系統性規範了隱藏式內把手的安全標識要求,包括字體尺寸、對比度及夜間可見性等細節參數。通過強制試驗方法確保車門把手在承受3000N靜態載荷或150次循環衝擊後仍能正常運作,從源頭消除因部件失效引發的二次傷害風險。
本次標準修訂既承認電動升降、生物識別等新型操作方式的技術價值,又通過量化指標劃定安全紅線。例如要求防夾功能需在30毫秒內觸發響應,並設置5次連續檢測機制防止誤判;同時規定應急把手必須採用獨立供電迴路,確保極端條件下持續可用。
總結:
《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的制修訂工作體現了我國對智能汽車安全底線的重視。通過系統性覆蓋從設計邏輯到試驗驗證的全流程規範,既為技術創新預留空間,又建立了保障乘員權益的技術屏障。該標準正式實施後,將有效降低因車門把手失效引發的安全事故率,推動行業構建更完善的人機協同安全保障體系,為智能電動汽車發展提供可靠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