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行業概述
2024年4月數據顯示,我國白羽肉雞市場延續了年初以來的價格波動趨勢。多家上市公司披露的銷售情況表明,毛雞價格經歷了劇烈震盪後逐步企穩,但產業鏈上下游仍面臨供需失衡、疫病防控及成本控制等多重挑戰。行業專家指出,在規模化程度較高的背景下,如何通過優化生產結構與強化產業鏈協同成為企業應對市場風險的關鍵。
白羽肉雞價格在2024年呈現「V型」走勢:2月12日,毛雞價格驟降至近5年新低的2.86元/斤,主因是階段性供應過剩疊加消費疲軟。隨著復工復產加速,需求回升帶動價格反彈至平穩區間,但前4個月均價仍同比下降9.14%,達3.48元/斤。
疫病問題進一步加劇了市場波動性。特殊天氣導致的晝夜溫差及養殖環境控制不足,使今年上半年雞苗質量參差不齊,散戶群體面臨顯著衝擊。行業分析指出,疾病防控能力薄弱與產能結構性矛盾是當前價格震盪的核心誘因之一。
屠宰企業庫存壓力凸顯:截至4月底,凍品庫容率處於高位水平,部分企業因渠道備貨意願不足被迫壓價銷售。與此同時,上游雞苗環節的質量差異與採購成本波動(如玉米、豆粕價格受國際市場影響),進一步壓縮養殖利潤空間。
產業鏈協同薄弱也制約了行業抗風險能力。當前多數企業仍依賴分散的「公司+農戶」模式,導致生產計劃靈活性不足,在供需錯配時難以快速調整產能。某業內人士透露,部分區域雞苗自給率不足40%,過度依賴進口品種加劇了市場供應脆弱性。
為對沖價格周期波動,頭部企業正通過精細化管理與產業鏈延伸尋求破局:
1. 成本管控升級:優化採購區域布局,採用比價及戰略協議鎖定雞苗和飼料資源;玉米產地直采、豆粕集中聯合採購模式降低了大宗原料成本。
2. 養殖標準化建設:推行「五統一」委託養殖管理體系(統一供苗、飼料、防疫、技術、回收),通過合同約束保障供應穩定性,同時引入精準疾病防控系統減少損耗。
3. 產品結構轉型:加速向高附加值領域延伸,如新增4萬噸雞肉調理品產能以提升深加工產品占比,利用生鮮與調理品的互補性平滑價格波動影響。
4. 市場多元化布局:海外市場成為戰略重點,藉助匯率優勢及運輸成本下降開拓歐洲、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分散單一區域風險。
行業展望與總結
白羽肉雞產業正站在周期波動與結構性改革的關鍵節點。儘管短期面臨供需失衡和疫病挑戰,但通過強化產業鏈縱向整合(如養殖屠宰深加工一體化)、提升自主種源占比、優化產品結構等舉措,行業有望實現穩健增長。企業需持續關注成本控制與技術創新,同時把握出口市場擴容機遇,從而在波動中培育新增長點,推動產業向高質量發展轉型。數據表明,當全產業鏈協同效率提升10%,可使綜合生產成本下降約3%5%——這正是破局震盪、實現突圍的核心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