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加速發展及智能化技術疊代升級,隱藏式車門把手憑藉其流線型設計與科技感體驗成為市場主流選擇。但近年來相關事故頻發引發行業關注——從碰撞場景中的操作障礙到極端情況下的失效風險,車門系統的安全性已成為關乎乘員生命的重要議題。為規範行業發展、降低安全漏洞,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公開徵求《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意見,標誌著我國在汽車被動安全領域邁入精細化管理新階段。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車門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當前市場上電動式及隱藏式車門把手呈現多樣化發展態勢,在提升駕乘體驗的同時,暴露出強度不足、控制邏輯缺陷、識別困難、斷電失效等突出問題。數據顯示,部分車型在碰撞測試中出現內把手結構斷裂、外把手響應延遲等情況,而無明顯標誌的隱藏設計更導致緊急逃生時操作障礙頻發。這些問題不僅影響日常使用便利性,在火災或交通事故等極端場景下可能直接阻礙救援通道。
新標準從物理結構與功能邏輯雙維度提出具體要求,涵蓋車門把手的安裝規範、標誌標識、防夾保護及強度檢測等多個環節。其中明確要求電動式外把手必須配備防夾裝置並通過動態試驗驗證,確保在兒童接觸等意外情況下可及時停止動作;對於隱藏式內把手,則需設置醒目標識或觸覺提示,降低緊急狀態下的誤操作風險。
針對極端情況的安全漏洞,標準特別強調安全冗餘設計原則。例如要求車門外把手必須具備機械應急開啟功能,即使遭遇斷電故障仍能通過物理方式解鎖;同時規定碰撞或起火時控制系統應自動切換至逃生優先邏輯,確保內外把手均處於可操作狀態。這些條款將有效解決此前多起事故中"車門卡死導致救援延誤"的核心矛盾。
該強制性國家標準的制定工作正在公開徵求意見階段,截止日期為2024年6月7日。標準實施後,所有生產車輛需在設計開發環節同步滿足各項安全指標,並通過第三方機構的強度測試與場景模擬驗證。此舉將推動企業重新審視車門系統的設計邏輯,在技術創新中始終以乘員安全為核心考量。
總結:
從技術革新到安全保障,《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的出台標誌著我國汽車產業正加速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體系。通過強制標準規範關鍵部件性能、強化極端場景應對能力,不僅能夠提升消費者用車安全感,也將為全球智能電動汽車發展提供可借鑑的技術參考框架。此次行業升級將倒逼企業重新平衡設計美學與功能安全,在追求科技突破的同時築牢生命防護的底線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