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與智能駕駛技術的普及,隱藏式車門把手因造型美觀、科技感強而成為市場主流。但其在實際應用中暴露的安全隱患引發關注——包括強度不足、斷電失效、操作困難等問題頻發,甚至可能阻礙緊急逃生和救援行動。為此,工信部於5月8日正式啟動《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的制修訂工作,旨在通過標準化手段提升車輛關鍵部件的安全性能。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車門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隱藏式車門把手在碰撞、起火或斷電等緊急情況下存在多重風險:電動外把手可能因電力中斷無法開啟,隱蔽設計導致乘員難以快速識別操作位置,機械強度不足還可能導致事故後鎖止機構失效。這些問題直接威脅到車內人員的逃生效率和救援難度。據公開數據顯示,近年來相關投訴案例中超過40%涉及車門把手功能異常引發的安全隱患。
新標準將從五個關鍵領域規範車門把手技術:
1. 安裝與標誌要求:明確隱藏式內把手需配備統一可見標識,確保緊急情況下可快速定位;
2. 防夾保護機制:針對電動外把手制定強制性防夾試驗方法,降低使用中誤傷風險;
3. 結構強度測試:通過動態、靜態載荷實驗量化把手抗衝擊能力,防止事故後功能失效;
4. 冗餘安全設計:要求在斷電或碰撞場景下保留機械開啟路徑,確保逃生通道暢通;
5. 邏輯控制優化:規範識別操作的響應時間與誤觸發防護機制,避免翻滾墜落時把手意外彈出。
現行QC/T 9882014等標準僅涵蓋傳統機械式車門把手的基礎性能要求,對電動/隱藏式產品的安全冗餘設計、標誌系統、智能化控制邏輯缺乏約束力。此次修訂將首次建立覆蓋M1/N1類車輛的完整技術框架,並特別強調極端場景下的失效保護策略,如碰撞後2秒內仍需保持機械開啟功能有效。
該強制性國標的落地將直接推動車企在車門把手研發中強化安全冗餘設計,例如增加物理應急開關或斷電自鎖裝置。對於消費者而言,新規不僅降低日常使用風險,更能在事故救援中爭取寶貴時間——數據顯示,符合新標準的車輛可使緊急開門速度提升30%以上。同時,這一舉措也為中國車企在全球智能汽車競爭中建立安全技術話語權奠定基礎。
總結來看,《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的制定標誌著我國在智能汽車關鍵部件安全管控上邁出重要一步。通過系統性規範設計、測試及標識體系,新規既回應了市場暴露出的實際問題,也為行業技術創新劃定了安全邊界,最終實現提升乘員保護水平與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雙重目標。標準公示期將持續至2025年6月7日,預計將引發產業鏈上下游對車門系統安全性投入的持續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