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手機終端 資訊詳情
小米汽車碳纖維前艙蓋爭議引發退定潮:功能質疑與用戶維權升級
 小米 2025-05-14 07:38:52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期,小米汽車因SU7 Ultra車型選配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功能爭議陷入輿論漩渦。部分用戶指控該配件實際效果與宣傳不符,並發起大規模退定行動,涉及金額超千萬元。小米方面雖提出改配方案及積分補償,但用戶普遍認為解決方案未觸及核心訴求,糾紛仍在持續發酵。

  一、選配爭議:4.2萬碳纖維部件成維權焦點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小米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小米SU7 Ultra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以"復刻原型車空氣動力學設計"為賣點推出,定價4.2萬元且交付周期延長。用戶實測發現其宣稱的"高效導流""輔助散熱"功能存在顯著差距:第三方測試顯示開孔無法有效引導氣流至剎車系統或產生下壓力;拆解驗證更證實內部結構未達到宣傳標準。該配件雖僅占整車52.99萬元起售價的8%,但高達63%的選配率使其成為用戶核心爭議點。

  二、小米回應:改配方案難平息用戶怒火

  針對質疑,小米在5月7日官方聲明中承認"信息傳達不夠清晰",提出兩項補救措施:未交付訂單可限時改回鋁製前艙蓋(但需重排生產計劃),已提車用戶獲贈2萬積分。然而方案遭用戶詬病為"變相推諉責任"——改配將導致交付周期延長3040周,而積分僅能在商城兌換等值商品,實際價值不足宣傳承諾的十分之一。據內部溝通口徑顯示,若用戶60日內未確認繼續生產,則可能喪失退定權益,進一步加劇矛盾。

  三、法律視角:虛假宣傳或構成合同撤銷權

  此次糾紛涉及《民法典》重大誤解條款適用可能性。若消費者能證明其購車決定基於"雙風道高效導流"的誤導性宣傳,則可主張撤銷合同並要求返還定金。小米在宣傳中曾明確表示該部件"直接導向輪轂散熱",後又刪除相關表述的行為,可能被認定為信息自相矛盾。用戶集體維權規模已突破400人,若形成訴訟潮將對品牌聲譽造成持續衝擊。

  四、行業影響:小米汽車交付量現首降

  此次事件正值小米汽車銷量關鍵期:SU7 Ultra作為旗艦車型上市次日即獲1.5萬台大定訂單,但4月整體交付量環比下滑3.4%至2.8萬輛。更深層危機在於用戶信任受損——從"1500匹馬力門"到智駕宣傳改口為"輔助駕駛",技術承諾與現實表現的落差正在累積消費市場疑慮。行業分析指出,車企過度依賴營銷話術而忽視產品實質性能驗證,可能加速口碑崩塌。

  總結:小米汽車此次危機暴露了智能電動車領域營銷與研發協同的深層矛盾。當品牌以網際網路思維快速切入傳統製造業時,如何平衡創新宣傳與功能落地成為關鍵考驗。碳纖維前艙蓋事件不僅涉及4.2萬元選裝件的價值爭議,更折射出用戶對新能源車企技術承諾的信任閾值正在降低。未來行業競爭將回歸產品本質,任何脫離實際的營銷噱頭都可能觸發系統性風險。小米需在技術創新與消費者權益保障間重建平衡點,方能維持市場增長態勢。

熱門推薦

小米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