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以農文旅深度融合為抓手,依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與生態優勢,創新探索鄉村振興路徑。通過整合「紅黃綠古」特色資源,激活非遺文化基因,推動農業、文化產業與旅遊場景有機銜接,一幅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的鄉村振興圖景正在這片土地上徐徐展開。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十五五文旅行業發展研究與產業戰略規劃分析預測報告》指出,正寧縣地處子午嶺西麓,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歷史文化資源底蘊深厚。羅川古城作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聚集區,通過復原明代牌坊群和文廟大殿等標誌性建築,讓遊客沉浸式感受歷史脈絡;黃帝文化博覽園以「一軸兩心六區」規劃布局,將根祖文化、生態景觀與旅遊體驗深度融合,打造子午嶺旅遊帶的核心節點。紅色旅遊資源同樣煥發新生機:鄧小平舊居、習仲勛舊居等革命遺址經過系統修繕和場景營造,被列入市級紅色旅遊精品線路,成為傳承紅色基因的教育基地。這些歷史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不僅喚醒了沉睡的文化記憶,更通過文旅融合實現了經濟價值轉化,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動能。
正寧縣以「紅、黃、綠、古」四大資源為主線,構建農文旅產業協同發展體系。五頃塬回族鄉依託黃帝文化博覽園和子午嶺自然景觀,打造特色示範小鎮,將紅色研學、生態康養與民俗體驗有機結合;山河鎮則創新實踐「三元雙向」循環農業模式,在發展城郊觀光農業的同時,通過電商直播推廣傳統美食經濟。2024年數據顯示,「革命聖跡緬懷游」「黃帝文化始祖游」等精品線路接待遊客達321.4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突破1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49%和440%,印證了農文旅融合的強勁發展勢能。
正寧縣以非遺技藝為切入點,探索「非遺+旅遊」雙向賦能模式。山河鎮董莊村將香包刺繡、剪紙麵塑等傳統工藝轉化為沉浸式體驗項目,遊客既能親手製作手工藝品,又能通過文創商店和直播帶貨實現產品變現;宮河鎮則打造王錄拉板糖工坊與正寧老豆腐體驗館,讓非遺技藝成為吸引遊客的特色標籤。這些實踐不僅延續了文化傳承的生命力,更催生出「指尖經濟」新形態——香包刺繡產業通過品牌化運營,已發展為連接城鄉市場的文化紐帶,帶動村民年均增收超萬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同比增長35%。
總結來看,正寧縣通過農文旅融合構建的「歷史賦能、產業聯動、非遺活化」三維路徑,實現了文化遺產保護與鄉村振興發展的雙向奔赴。未來,這種以文化為魂、生態為基、產業為翼的發展模式,將持續釋放鄉村經濟活力,書寫出更具時代特色的新農村建設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