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日,圍繞小米公司的一系列爭議事件持續發酵。法院對某自媒體侵權案件作出一審生效判決,同時小米創始人在社交媒體互動規則上的調整也引發公眾討論,折射出企業在輿論監督與品牌維護中的複雜平衡。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小米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5月14日,法院就一起涉及小米公司名譽權的網絡侵權案件作出一審判決。被告某自媒體帳號"民之力"(又名"網絡一兵")被判定通過抖音、頭條等七大平台發布不實言論,存在侮辱和誹謗行為,導致小米社會評價受損。判決要求立即刪除全部侵權內容,並在相關平台公開道歉以消除負面影響,同時賠償小米公司各項損失共計6萬元。法院明確指出,被告言論已超出合理輿論監督範疇,部分表述缺乏事實依據且具有明顯貶損性。
同日,小米創始人在微博啟用關注超100天方可評論的功能引發討論。對此,小米公關部門負責人表示該規則已執行較長時間,主要目的是過濾網絡水軍干擾。這一調整恰逢近期輿論環境敏感期——此前3月底某車型事故及SU7 Ultra爭議事件導致數百名車主維權,創始人曾暫停社交媒體互動近一個月,並在恢復後感嘆"過去一個多月是創辦小米以來最艱難時期"。
該自媒體博主已在法院判決後簽署道歉信,承認其言論損害了小米品牌形象及創始人名譽。值得注意的是,此案件中法院特別區分了輿論監督的合理邊界:當批評演變為無事實依據的侮辱誹謗時即構成侵權。當前小米正面臨多重輿論挑戰,包括汽車產品爭議與創始人社交媒體互動模式變化,這些事件共同凸顯企業在維護合法權益與應對公眾質疑間的複雜平衡。
綜上所述,本案判決為網絡言論邊界提供了司法參考,同時也反映出企業對品牌聲譽管理的重視程度持續提升。在社交媒體高度發達的時代背景下,如何既保障輿論監督權又避免不實信息損害商業信譽,仍是企業和平台需共同探索的重要課題。小米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的同時,在社交平台規則上的調整也表明其正積極應對網絡環境中的新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