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期,小米汽車因SU7 Ultra選裝件功能爭議、軟體系統更新問題及行業監管調整面臨多重挑戰。數百名車主針對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虛假宣傳發起集體維權,要求無損退車;同時新車交付後出現的性能限制引發用戶權益焦慮。面對輿論壓力,小米汽車推出補償方案,並在智能駕駛命名規範上積極響應政策調整。這場風波不僅折射出消費者對新興車企技術承諾的信任危機,也暴露了行業競爭中產品細節把控與宣傳合規性的關鍵矛盾。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小米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SU7 Ultra用戶發現價值4.2萬元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實際功能存疑。第三方實驗證明該部件既無法有效導流散熱,也不具備宣稱的下壓力提升效果。首批交付車輛顯示其僅保留造型復刻功能,與宣傳中"賽車級性能配件"存在顯著差距。截至5月初,超過300名車主組建維權群要求退車,小米方面回應稱將為未交付訂單提供改配鋁製艙蓋服務,並向已選裝用戶贈送2萬積分補償。
4月底推送的1.7.0版本系統引發新爭議。更新後SU7 Ultra被限制初始馬力輸出,需通過賽道刷圈速解鎖全部性能。這一"排位模式考核"設計直接削弱產品核心賣點,導致車主質疑選擇權受損。小米緊急叫停此次升級,並承諾將在48周內完成系統修復。
工信部3月發布的輔助駕駛宣傳新規對小米產生直接影響。SU7系列原"智駕Pro/Max"功能名稱統一更改為"輔助駕駛Pro"和"端到端輔助駕駛",與特斯拉、小鵬等品牌同步完成合規性調整。此舉雖符合政策導向,但客觀上弱化了產品技術優勢的市場傳達效果。
2024年財報顯示小米汽車全年交付量突破13.6萬台,創新業務收入達328億元,但仍面臨62億淨虧損。公司計劃將2025年產能目標提升至35萬輛,需在技術爭議解決、用戶信任修復與成本控制間尋找平衡點。
【總結】
小米汽車當前的多重危機集中反映了新興車企在技術承諾兌現、產品細節把控及行業規範應對上的複雜挑戰。從選裝件功能爭議到軟體策略調整,消費者對"超4萬選裝件=裝飾品""性能解鎖前置條件"等關鍵矛盾反應強烈。儘管公司通過補償方案和系統修復努力化解衝突,但如何在高速增長目標下重建用戶信任、優化產品交付體驗,將成為決定其能否實現35萬台年銷目標的核心命題。行業監管趨嚴背景下,智能汽車企業的技術宣傳合規性與用戶體驗保障機制的完善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