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迅猛發展,傳統人文社科領域面臨轉型壓力。在高等教育領域,如何平衡語言能力培養與新興技術融合成為關鍵課題。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通過課程革新、人才培養模式調整及產教協同等舉措,為外語學科的智能化轉型提供了新的實踐路徑。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英語產業運行態勢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報告》指出,面對數智化浪潮,外語教育需主動擁抱技術創新。早在2018年,該學院便在本科階段開設了"翻譯與技術"專業選修課,並逐步擴展至語料庫語言學、AI+寫作等課程模塊,構建起覆蓋機器翻譯原理、自然語言處理工具應用的課程體系。通過引入人工智慧翻譯平台支持競賽評價,不僅提升了賽事的標準化水平,還探索出多維度評估標準。此類實踐表明,技術賦能能夠突破傳統語言教學邊界,實現"語言能力+技術素養"的雙重提升。
為應對社會對複合型外語人才的需求,學院自2021年起推出英語國際政治、翻譯+工商管理等交叉培養項目。首屆畢業生將於2024年完成學業,其課程設計強調語言基礎與專業領域的深度融合。同時設立的"卓越拔尖人才班"採用原典閱讀與國際課程體系,著重培養深度文學分析和跨文化溝通能力。面向全校開放的"英美文化與跨文化溝通"微專業,則通過模塊化教學滿足不同背景學生的需求,形成多維度的人才培養矩陣。
學院通過引進兼具語言學與計算機科學背景的教師團隊,持續強化學科交叉能力。企業導師定期參與課程設計,將語音合成、機器翻譯等前沿技術案例融入教學場景。數據顯示,具有文理工交叉背景的學生在科技型企業就業率顯著提升,例如某2024屆畢業生憑藉計算機專業基礎和語言優勢,成功進入人工智慧領域頭部企業任職。這種產教融合模式既解決了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適配問題,也為高校學科轉型提供了可複製經驗。
總結來看,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通過課程體系重構、培養模式創新和師資結構優化,探索出外語教育智能化轉型的有效路徑。其實踐表明,在保持語言人文底蘊的同時,主動融入人工智慧技術要素,構建"語言+專業+技術"的複合型人才培養範式,將成為未來外語學科發展的必然選擇。這種轉變不僅回應了時代需求,更為高等教育領域的人文社科專業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