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全球節日消費需求的持續釋放,中國"世界小商品之都"義烏正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聖誕用品出口熱潮。今年聖誕產品接單窗口較往年大幅前移,行業產能與物流節奏全面調整,展現出供應鏈韌性與市場活力的雙重特徵。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聖誕用品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數據顯示,義烏聖誕用品行業的接單節奏已發生結構性變化。傳統上外商在春節後(23月)集中下單的模式被打破,今年1月份即出現首批訂單,部分客戶甚至在去年聖誕節結束後便鎖定新一年需求。行業協會統計顯示,近三年聖誕用品行業平均接單時間每年提前約一個月,這種趨勢性轉變折射出國際貿易環境的新常態。
外商主動前移下單周期的背後是多重因素驅動:一方面,持續高位的國際海運費用使客戶希望避開傳統出貨高峰期(68月)以降低物流成本;另一方面,聖誕用品作為高度季節性商品,必須在節前2個月完成交付。行業測算顯示,若訂單延遲至3月份才接洽,將面臨生產產能不足、運輸窗口期壓縮的雙重風險。
提前到來的訂單洪峰考驗著企業的供應鏈管理能力。目前義烏部分企業已出現倉庫飽和現象,有工廠訂單排產至7月底,56月生產計劃達到極限狀態。某工藝製品公司負責人透露,其新老廠區倉庫均處於滿負荷運轉,正通過租賃外部倉儲空間緩解壓力。行業數據顯示,當前在庫待發的聖誕球類產品已達7600萬顆,包裝與物流效率成為企業決勝關鍵。
儘管面臨多重挑戰,義烏聖誕用品出口仍保持增長態勢。二季度作為傳統外貿旺季,疊加廣交會等平台效應,預計訂單量將延續穩步上升軌跡。行業協會分析指出,出貨高峰期已從往年的68月提前至57月,部分品類4月份即啟動發運。這種節奏調整既反映了市場適應能力的提升,也預示著行業正通過靈活策略應對全球供應鏈變局。
這場始於新年前後的聖誕訂單潮,不僅印證了"義烏指數"對國際市場的敏銳捕捉力,更展現了中國中小製造企業在全球節日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從生產周期前移、倉儲體系升級到物流時效優化,義烏聖誕用品行業正在用創新實踐重新定義全球節日產業鏈的運作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