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日用其他 資訊詳情
比較基準掛鉤考核推動指數增強基金加速崛起
 掛鉤 2025-05-19 07:39:40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5月資本市場的監管政策調整,為公募基金行業帶來了顯著變革。隨著證監會將基金經理薪酬與業績比較基準偏離度直接掛鉤,以明確基準約束的指數增強型基金迅速成為市場焦點。2025年前五個月新發產品數量已超去年全年總和,行業正經歷從主動管理向工具化競爭轉型的關鍵節點。

  一、政策驅動下的發行熱潮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掛鉤行業市場調查研究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指出,證監會發布的《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明確要求:三年期產品若業績持續低於比較基準10個百分點以上,基金經理績效薪酬需顯著下降;反之則可適度提高。這一機制倒逼行業強化對基準的約束管理,指數增強型產品的戰略地位由此凸顯。

  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5月18日,全市場存續指數增強基金已達354隻,而年內新發數量已爆發式增長至63隻,較去年同期激增530%,遠超去年全年42隻的總量。當前仍有12隻產品處於發行或待發狀態,頭部機構如廣發、華夏等正加速布局中證800、上證綜合全收益指數等相關增強型產品線。

  二、超額收益分化揭示能力鴻溝

  儘管行業規模快速擴張,產品業績表現卻呈現顯著差異。年內指數增強基金平均收益率達2.00%,但滬深300增強產品的首尾差距高達8個百分點,中證500增強產品間最大相差11.17%。跟蹤北證50的增強型產品雖獲得高收益,但超額部分卻被市場整體漲幅稀釋,凸顯策略有效性的重要性。

  具體來看,招商中證2000增強策略ETF以11.32%的年內超額收益位居前列,而部分產品因跟蹤誤差控制不足,甚至出現超5個百分點的跑輸。數據顯示,實現正超額收益的產品占比78%,但僅有31隻超額超過5%,能力分化已成行業發展的關鍵挑戰。

  三、行業轉型需跨越認知與容量瓶頸

  當前市場存在兩重誤區:一是將指數增強等同於低風險產品,部分產品的年化波動率已接近主動權益基金;二是忽視規模效應帶來的收益攤薄問題。當同一標的指數被過多資金跟蹤時,阿爾法策略的有效性可能快速衰減。

  行業人士建議可借鑑海外成熟經驗,在合同條款中嵌入超額收益補償機制。例如連續三年跑輸基準的產品自動降低管理費率,倒逼機構持續優化投資模型。這種動態調整機制或將成為推動行業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的關鍵路徑。

  總結而言,指數增強基金的崛起既是監管政策引導下的必然選擇,也是公募基金回歸受託責任本源的重要實踐。在發行熱潮中保持對策略能力、容量邊界和風險管理的關注,才能避免同質化競爭陷阱,真正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目標。這場以比較基準為錨點的轉型,或將重塑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的核心競爭力體系。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掛鉤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