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5月21日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AI眼鏡行業市場深度研究及發展前景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指出,在智能硬體領域,AI眼鏡正以驚人的增速重塑消費電子市場格局。隨著Meta憑藉Ray-Ban Meta系列占據先發優勢,全球AI眼鏡銷量同比增長超兩倍,而中國品牌正加速從概念走向量產。然而,在即將到來的"618"購物節這一關鍵節點,國產廠商需直面供應鏈、用戶體驗與市場競爭的多重考驗,這場戰役將決定誰能在萬億級市場中搶占制勝先機。
2025年第一季度數據顯示,全球AI智能眼鏡銷量達60萬台,同比增長216%,遠超VR(下滑23%)和AR(持平)的同期表現。Meta通過與雷朋合作推出的光波導技術產品,在市場中占據近九成份額,驗證了"無屏化、輕量化"設計對消費市場的強吸引力。
AI眼鏡的核心優勢在於其作為"移動AI終端"的定位——既具備傳統眼鏡的佩戴舒適性,又能通過攝像頭和語音交互實現拍照優化、實時翻譯等功能。這種融合使它成為比VR更接近大眾日常生活的智能設備。市場分析顯示,未來三年內AI功能或滲透60%的眼鏡產品,而供應鏈成熟度將成為決定競爭成敗的關鍵變量。
中國品牌正以"百鏡大戰"的態勢展開布局。雷鳥、閃極等廠商已推出商用產品,Rokid透露其AI眼鏡全球定金訂單超25萬台;小米、華為預計年內發布新品,阿里則計劃年底加入戰局。這些動作背後,供應鏈能力成為核心支撐:主流品牌通過鎖定光學模組、晶片產能等方式確保交付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國產廠商普遍選擇"輕量化AI眼鏡"路線(平均重量40g),並聯合傳統眼鏡企業優化SKU設計,試圖在28.1%的電商市場份額基礎上進一步突破。但挑戰同樣明顯——現有產品普遍存在佩戴舒適性不足、算法場景適配度低等問題,例如翻譯響應速度和拍攝穩定性仍需疊代。
隨著"618"臨近,國產AI眼鏡將迎來首次大規模市場檢驗。Meta憑藉技術成熟度已占據先機,而國內品牌面臨三大考驗:
1. 供應鏈韌性:需在短期內實現百萬級交付能力,尤其晶片和光學元件的穩定供給;
2. 場景價值深化:通過本地化算法優化(如方言識別、低光環境拍攝)提升差異化競爭力;
3. 生態構建速度:需要與手機廠商、應用開發者形成協同,避免陷入硬體同質化紅海。
當前數據顯示,國內頭部品牌中銷量最高的雷鳥V3尚未突破10萬台門檻,而Meta的Ray-Ban系列全球出貨量已超200萬。這表明國產產品仍需在技術落地速度與市場教育力度上實現雙重突破。
行業觀察者指出,AI眼鏡賽道將經歷"三階段演進":從當前的拍攝優化工具,逐步發展為AR功能載體,最終成為搭載腦機接口的下一代計算平台。在這個過程中,用戶體驗始終是核心——過早追求全息顯示可能因佩戴不適導致市場接受度下降,而過度保守又會錯失技術窗口期。
2025年全球AI眼鏡銷量預計達550萬台,中國廠商需在保持供應鏈優勢的同時,通過軟體服務訂閱、硬體模塊化設計等模式創造持續價值。正如某行業人士所言:"這不僅是產品的競賽,更是生態構建能力的較量。"
總結
AI眼鏡作為智能穿戴設備的新物種,在2025年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市場爆發力。Meta憑藉先發優勢占據主導地位,但中國廠商正通過供應鏈整合與場景創新快速追趕。即將到來的"618"不僅是銷量衝刺的關鍵戰役,更是驗證技術成熟度和用戶接受度的重要節點。未來兩年,能否在佩戴體驗、算法適配及生態建設中建立護城河,將決定誰能在萬億市場中成為真正的領跑者——這場變革不僅關乎硬體疊代,更是一場關於人機互動未來的重新定義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