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中,「人少景美價優」的小城旅行成為新風尚。數據顯示,選擇自然療愈、文化體驗與高性價比結合方式出遊的比例顯著提升,低密度旅遊模式正重塑文旅市場格局。這一趨勢不僅反映了消費者對品質生活的追求轉變,更推動著各地文旅產業加速創新升級。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十五五文旅行業發展研究與產業戰略規劃分析預測報告》指出,當熱門景區陷入「人擠人」的困局時,越來越多遊客將目光投向未過度開發的縣域目的地。山西平遙周邊民宿在五一假期前半月便被預訂一空,其夯土房改造的住宿空間和窯洞咖啡館,滿足了都市人群對鄉土生活的嚮往。數據顯示,在雲南普洱景邁山等地,「住宿+文化體驗」套餐持續滿房狀態,遊客提前一個月即需預約。
低密度旅遊的魅力在於其「減法」與「加法」的平衡:減少擁擠的打卡行程,增加沉浸式參與感。在景德鎮古窯景區,陶瓷製作體驗課程讓遊客親手感受非遺技藝;貴州侗寨鼓樓中傳唱的《侗族大歌》,則通過場景化演繹喚醒文化共鳴。這種深度體驗滿足了年輕群體對個性化旅行的需求——調研顯示,68%的「95後」更看重在地文化而非地標打卡,42%會因非遺項目專程規划行程。
旅遊市場的結構性變革正從需求端傳導至供給端。高鐵網絡縮短了三四線城市的區位劣勢,標準化服務的高星酒店加速下沉,讓中小城具備承接流量的基礎條件。以長白山度假區為例,其「吃住行」一體化套餐使四天三晚高端住宿成本低於1000元,性價比優勢顯著提升市場競爭力。
產業創新更體現在供給形態上:山西隰縣通過增設酒店配套、規劃多條遊覽路線,將分散的旅遊資源串成完整鏈條;廣西桂林開發智慧旅遊平台,實現滑翔傘預約、停車導航等服務一鍵觸達。這些舉措印證著文旅產業升級的關鍵——既要保留地域特色內核,也要以現代化管理提升體驗效率。
當流量湧入小城時,如何避免同質化陷阱成為關鍵課題。景邁山古茶林的案例表明,過度商業開發可能侵蝕文化本真性——部分居民因遊客密集而遷離原住區,暴露出資源承載力的邊界問題。專家指出,差異化體驗是文旅項目的生存命脈:雲南民宿通過布朗族小調彈唱、火塘烤茶等特色活動吸引國際客群;廣東河源將非遺火壺表演與魚燈夜遊結合,打造獨特節慶IP。
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需平衡多方利益:既要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接待能力,也要建立生態保護機制防止資源透支。正如某縣域文旅規劃中強調的,通過大數據監測遊客流量、優化服務調度,在保障本地居民生活品質的同時實現產業良性循環。
結語
從五一假期的旅行選擇到端午出遊計劃,「低密度」已不僅是空間分布概念,更是衡量旅遊質量的核心標尺。當消費者用腳投票推動市場向品質化轉型時,文旅產業正迎來結構性機遇:以在地文化為根、差異化體驗為翼、可持續發展為基,小城故事才能從「網紅打卡」走向「長紅傳奇」。這場由需求牽引的產業升級浪潮,正在重塑中國旅遊地圖的新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