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綜述】自2022年8月投入使用以來,寶山區某居民樓的加裝電梯歷經代建公司經營危機、維保服務中斷等多重考驗。在政府介入協調後,漏水修複方案雖已制定,但半年過去工程仍未啟動,暴露出補貼資金撥付滯後與責任主體缺位兩大核心矛盾,折射出既有政策執行中的銜接漏洞。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電梯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2022年8月投入使用的某小區14號樓電梯,本應享受三年質保服務至2025年8月。然而代建公司因經營困難突然撤場,導致電梯故障頻發且維保中斷。去年媒體報導後,在政府協調下制定了4萬元維修方案,但半年過去工程仍未啟動。居民反映當前雖能正常運行,但轎廂內、連廊頂部的漏水問題始終未解,存在暴雨季二次故障風險。
據屬地管理部門透露,該樓加梯總補貼36萬元中已有28萬元支付給原代建方。剩餘區級補貼8萬元本可用於啟動維修,但因財政流程延遲導致款項滯留。居民方面表示不願先行墊資,形成"等米下鍋"的僵局。工作人員稱相關手續已完成審批,仍在等待區級撥款。
自代建公司被列入行業黑名單後,該電梯已逾半年未進行常規維護。按照行業規範,電梯應每15天開展一次維保作業,當前處於事實上的監管空白狀態。管理部門承認特殊情況的存在,並計劃在質保期結束前(距今約3個月)引入第三方維保企業及保險託管方案。
目前屬地部門正持續與上級財政部門溝通補貼撥付事宜,同時探索其他資金籌措渠道。居民代表建議建立應急維修基金機制,避免類似問題重複發生。業內人士指出,加裝電梯後續管理需完善代建方退出機制,強化政府監督責任。
【總結】這起典型案例反映出既有政策在執行鏈條上的銜接疏漏,尤其是財政撥付時效性與緊急維修需求間的矛盾亟待解決。隨著全市加梯項目數量激增,如何構建更高效的資金監管體系、建立維保服務兜底機制,將成為破解"懸空老人"出行難題的關鍵突破口。當前時間節點距離電梯質保期結束僅剩三個月,相關各方需加快協調步伐,方能避免問題進一步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