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低空經濟在城市配送、應急救援、巡檢巡查等場景快速落地,開闢出新的消費市場並受到各地政府重視。然而,行業仍面臨成本高、盈利難等問題,亟待通過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優化實現可持續發展。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十五五低空經濟行業發展研究與產業戰略規劃分析預測報告》指出,低空技術正在重塑現代生活與產業形態。在城市配送領域,景區外賣可藉助無人機實現"十分鐘送達";交通出行場景中,跨城飛行時間較傳統方式縮短90%以上;醫療急救方面,無人機運輸血液的全天候服務能力顯著提升了應急效率。更值得關注的是,在偏遠地區,低空技術創造了獨特價值:海島居民通過無人機運輸鮮活海鮮,成活率可達100%,使農產品溢價提升30%;山區電力巡檢和海上光伏場站維護效率提高5倍以上。這些應用印證了"急、難、險、貴"場景下,低空經濟的不可替代性。
當前行業發展面臨顯著瓶頸:單架進口直升機購置成本普遍在數千萬元至億元級別,飛行器維護、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研發等綜合投入進一步推高運營門檻。由於多數項目仍處於探索階段,規模化效應尚未形成,導致服務價格缺乏市場競爭力。以電力巡檢、農林植保為代表的公共服務項目占比超70%,過度依賴政府購買和財政補貼的問題突出。數據顯示,某省會城市低空經濟項目中,政府資金支持占運營成本比例高達65%。
行業要實現從政策扶持向市場主導的轉變,需聚焦三個方向:一是加速國產化替代進程,通過研發自主飛行控制系統和關鍵部件降低硬體成本。二是構建"低空+"融合生態,在現有應用基礎上拓展文旅體驗、物流網絡等商業化場景,培育可持續盈利模式。三是建立科學評估體系,地方政府應加強項目可行性論證,避免盲目建設"空中政績工程"。某沿海城市試點經驗表明,通過整合海島旅遊與無人機運輸資源,綜合運營成本可降低40%,年營收增長超200%。
據行業測算,低空經濟相關產業鏈潛在價值將突破萬億元規模。但要實現這一目標,既要保持戰略定力給予創新空間,也要警惕脫離實際的泡沫化傾向。建議建立分級分類支持機制:對技術攻關項目實施精準補貼,對商業化項目強化市場檢驗;同步推進空域管理改革與標準化體系建設,為規模化運營掃清制度障礙。正如某行業專家指出:"當飛行器成本降至現有1/3時,低空經濟將真正迎來爆發拐點。"
總結而言,低空經濟正在打開立體經濟發展新空間,其發展需兼顧創新激勵與市場規律。通過技術突破降低成本門檻、依託場景應用培育商業模式、強化政策引導優化資源配置,方能推動這一新興產業從試點示範走向規模效益,在2030年前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