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作為實體經濟的血脈,交通物流通過優化資源配置、降低流通成本,在國民經濟循環中發揮著關鍵作用。近年來,我國通過深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改革、推動多式聯運創新等舉措,已實現全社會物流成本顯著下降:2024年僅運輸環節就節約了2800億元成本,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然而,交通物流領域仍面臨結構性矛盾和效率瓶頸,需以系統性思維推進降本增效工作,進一步釋放經濟發展潛力。
當前,區域壁壘與市場分割問題制約了資源高效配置,亟待通過深化綜合交通運輸改革打破發展桎梏。一是推動跨區域交通網絡統籌布局,提升鐵路、水運等幹線運輸連續性,減少貨物中轉滯留時間;二是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和裝備規範,促進不同運輸方式「無縫銜接」,例如推廣多式聯運「一單制」模式,實現信息共享與流程協同。數據顯示,2024年港口貨櫃鐵水聯運量同比增長超15%,印證了標準化改革的顯著成效。
發展新質生產力需以技術創新驅動物流成本持續下降。一方面,加快傳統設施智能化升級,如通過物聯網技術優化倉儲管理效率,利用無人配送減少末端人力依賴;另一方面,推進能源結構綠色轉型,擴大鐵路和水運在大宗貨物運輸中的占比,2027年目標將鐵路貨運量提升至11%,進一步降低碳排放與單位運輸成本。同時,加強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設,整合供需數據資源,實現運力精準匹配,預計到2025年可減少約3%的空駛率。
交通物流需與製造、商貿等產業深度融合,構建「互容共生」的協同發展格局。例如,鼓勵物流企業開放樞紐節點資源,支持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共建區域分撥中心;加強城市群間的配送網絡一體化建設,提升流通鏈條響應速度。此外,在國際層面強化跨境基礎設施聯通,推動運輸規則銜接以降低國際物流成本。專業院校應同步培養適應智能交通、綠色物流的複合型人才,為行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需進一步完善市場准入與監管機制,破除地方保護和隱性壁壘,營造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例如,通過跨區域協調機制解決多式聯運「最後一公里」銜接難題,並強化對物流企業的政策扶持力度。根據《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行動方案》,到2027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比率將降至13.5%左右,這意味著未來三年需在鐵路貨運占比、聯運效率等方面實現突破性進展。
總結展望
交通物流降本增效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市場體系、技術創新、生態合作和政策保障等多維度協同發力。通過深化綜合改革、培育新質生產力以及構建開放合作的產業生態,我國有望在2027年實現既定目標,並為經濟循環暢通提供更強大的支撐力。未來需持續關注技術疊代與模式創新,推動物流業向高效化、綠色化和智能化縱深發展,從而更好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