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銀行 資訊詳情
ATM機銳減與電子支付崛起:我國支付體系6年巨變
 ATM 2025-05-25 20:03:44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5月最新觀察)

  近年來,隨著移動支付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ATM機在我國金融領域的角色正經歷深刻變革。中國人民銀行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全國ATM機具數量已降至80.27萬台,較6年前峰值減少近三成;與此同時,電子支付業務規模卻突破3016億筆大關,印證了我國支付方式的結構性轉型。這一變化不僅反映了技術疊代對金融基礎設施的影響,更折射出用戶習慣與金融機構服務模式的雙重變革。

  一、ATM機數量持續下降與電子支付的崛起

  自2018年達到歷史峰值111.08萬台後,我國ATM機具數量呈現連年下滑態勢。6年間累計減少30.81萬台,降幅達27.74%。至2024年末,每萬人擁有的ATM機具已降至5.7台,較上年再降4.83%。

  反觀電子支付領域,業務規模呈現爆發式增長:2024年全年處理筆數達3016.68億筆,金額突破3426.99萬億元,分別較2018年增長72.19%和34.94%。這種此消彼長的態勢表明,在移動支付普及率超九成的市場環境下,ATM機作為傳統線下支付載體的功能正在弱化。

  二、銀行主動調整服務策略

  為適應行業趨勢並優化資源分配,金融機構正加速推進ATM業務轉型。2024年4月起,招商銀行率先叫停ATM掃碼存款服務;據不完全統計,近一年內已有超過50家機構跟進調整,包括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及地方農商行等均宣布終止無卡存取款、掃碼取現等功能。

  銀行方解釋稱此舉基於三方面考量:其一,電子支付場景已覆蓋高頻小額交易;其二,智能化設備維護成本持續攀升;其三,需強化帳戶實名認證以防範風險。這種調整標誌著ATM機從"自助服務終端"向"特定需求工具"的戰略定位轉變。

  三、用戶需求分化下的設備存續邏輯

  面對ATM機的減少趨勢,公眾態度呈現明顯分野:部分年輕群體認為"移動端支付已足夠便捷";而老年用戶及大額交易場景仍依賴實體渠道,有使用者強調:"對於不熟悉手機操作的人群和特殊業務來說,ATM仍是剛需。"

  數據顯示,2024年銀行業務中仍有約15%的現金存取款需通過自助設備完成,這為ATM機保留了生存空間。未來其定位或轉向滿足特定場景需求——如跨境服務、殘障人士輔助功能等——而非承擔基礎支付職能。

  總結

  從峰值超百萬台到如今不足80萬台,ATM機的銳減軌跡清晰勾勒出我國支付體系6年的變革歷程。電子支付以指數級增長占據主流的同時,金融機構正通過業務調整推動服務精細化轉型。儘管傳統自助設備面臨規模收縮壓力,但其在特定場景的價值仍不可替代。這場持續演進的技術革命提醒我們:金融基礎設施的疊代不僅關乎效率提升,更需平衡技術創新與包容性發展的深層命題。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免費報告

更多
ATM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