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基於東北地區農業產業化實踐案例)
在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的背景下,我國葡萄產業正通過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加速轉型升級。2024年底數據顯示,全國設施葡萄種植面積突破386萬畝,而吉林省公主嶺市桑樹台鎮西桑樹台村依託棚膜園區建設,以標準化生產與品牌化經營實現年產量超15萬公斤、村集體增收近20萬元的顯著成效。本文聚焦該案例,解析當前葡萄產業競爭格局及發展路徑。
在西桑樹台村棚膜園區內,現代化農業技術的應用成為核心競爭力。夏季高溫期,大棚通過懸空高壓水管噴灑水霧將溫度穩定控制在27℃以下,既避免熱害對葡萄品質的影響,又實現葉面肥均勻施用。這種「霧化降溫+精準灌溉」模式有效提升了種植效率,為高價值品種的規模化生產提供了技術支撐。當前行業數據顯示,採用類似設施的園區畝均產值較傳統露天種植提高40%以上。
該村創新「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經營機制,將20棟大棚納入統一管理。自2023年4月完成苗木栽植後,通過標準化種植流程和訂單農業對接市場,預計2025年8月達產後實現全面盈利。模式優勢體現在:一方面整合土地資源降低生產成本,另一方面吸納150名村民就業(日均用工量30人),務工收入達每月3000元以上。這種「產業+就業」雙輪驅動策略,在東北地區葡萄主產區推廣中展現出顯著示範效應。
隨著消費者對綠色食品需求增長,設施葡萄的市場溢價持續提升。西桑樹台村通過科學疏果、養分調控等技術手段,將果實優品率提高至85%,為打造區域特色品牌奠定基礎。據測算,園區投產後年總產值可達300萬元,其中20%用於集體分紅和基礎設施升級。行業競爭分析顯示,在東北三省,具備規模化經營能力的合作社正逐步占據市場份額的60%,而缺乏技術支撐的小農戶面臨淘汰風險。
展望未來,該村計劃引入智能溫控系統和種質資源庫建設,進一步提升產品差異化競爭力。同時規劃將園區面積擴展至50棟大棚,並探索「葡萄+旅遊」複合業態開發。這一策略既符合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黨建引領鄉村振興要求,也為破解行業同質化競爭提供了新思路——通過技術壁壘和品牌溢價構建可持續發展路徑。
總結:
從西桑樹台村的實踐可見,葡萄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技術創新、組織模式創新與政策引導的協同作用。2025年行業數據顯示,設施農業正成為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核心引擎,而「技術賦能+品牌增值」的雙軌策略,則為破解小農戶對接大市場的難題提供了可行方案。隨著全國設施葡萄種植面積以年均8%的速度增長,類似西桑樹台村的案例將加速複製,帶動更多地區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