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人工智慧技術加速落地的背景下,2025年的全球算力市場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政策推動與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下,頭部企業通過巨額訂單和資本投入搶占先機。以甲骨文與OpenAI簽訂的3000億美元算力採購協議為標誌事件,全球產業鏈從晶片設計、數據中心建設到雲服務部署全面升溫,而中國市場的國產替代進程也在政策支持下加速推進。本文基於最新數據,解析當前政策環境對算力產業的影響,並探討市場增長背後的機遇與挑戰。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十五五算力行業發展研究與產業戰略規劃分析預測報告》指出,2025年6月披露的數據顯示,甲骨文在本財季新增剩餘履約義務(RPO)達3170億美元,其中94.6%來自與OpenAI簽訂的五年期協議。該合約要求甲骨文提供相當於美國四分之一數據中心容量的4.5吉瓦算力資源,並從2027年起每年為OpenAI提供600億美元服務。這一訂單直接推動甲骨文雲基礎設施(OCI)業務收入在本財年增長77%,預計未來四年將突破1440億美元。政策層面,各國政府對AI技術的戰略性定位加速了企業算力投資的落地,形成「需求-資本」正循環。
為兌現巨額訂單,甲骨文將本財年資本支出上調至350億美元,重點投向數據中心的算力建設而非基礎設施。與此同時,晶片領域競爭加劇:OpenAI通過100億美元定製化AI晶片訂單降低對英偉達的依賴,谷歌雲也打破微軟獨家供應格局,其未執行承諾金額達1060億美元。政策環境方面,各國對半導體國產化的支持進一步推動技術突破。例如,中國通過稅收優惠和研發補貼加速本土算力晶片發展,2025年第二季度科創板晶片企業淨利潤同比增長超50%,寒武紀上半年營收增長4347%。
截至2025年6月,中國日均AI Token處理量較年初激增300倍至30萬億次,IDC預測2025年中國智能算力規模將達1037.3 EFLOPS。政策層面,《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明確提出算力建設目標,並通過專項基金支持企業研發。數據顯示,英偉達在中國AI晶片市場的份額已從66%降至54%,預計到2027年國產替代率將突破55%。這一趨勢不僅反映在市場規模擴張上,更體現在技術自主性提升——國內企業正通過算法優化與硬體協同設計,在大模型推理等場景實現能效比的全球領先。
當前全球AI算力市場呈現「政策-資本-技術」三位一體的增長態勢:甲骨文與OpenAI的合作凸顯頭部企業搶占市場份額的決心,而產業鏈各環節的資本投入和技術突破則為長期發展奠定基礎。中國市場在政策支持下加速國產替代進程,但需警惕過熱風險——高昂的研發成本和產能擴張壓力可能加劇行業波動。未來,算力競爭將不僅是技術或資金的較量,更是各國產業生態構建能力與風險管理水平的綜合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