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截至2025年8月,中國汽車產業延續高速增長態勢,前8個月全國汽車產量突破2000萬輛,同比增長超12%。政策層面,"十四五"規劃將汽車產業確立為國民經濟支柱,其產業鏈貢獻占GDP比重達10%。統計口徑的調整與產能布局的重構,正重塑區域產業格局。廣東雖因統計方式變化暫時讓出產量榜首,但其以智能網聯為核心的產業輸出能力持續強化,展現從製造大省向創新策源地的轉型趨勢。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汽車行業項目調研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2024年廣東汽車產量570.74萬輛居全國首位,但2025年起國家統計局將統計標準從"企業法人所在地"調整為"生產地",導致廣東產量排名下降。這一改革源於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需求,真實反映產能分布。例如,廣東某知名車企在合肥、長沙等地的生產基地規劃年產能達222萬輛,其省外工廠產量不再計入本地統計,導致廣東2025年前8個月產量降至177.69萬輛,位列全國第二。統計方式的調整凸顯汽車產業跨區域協同發展的新特徵。
廣東汽車產業正通過技術升級實現質的飛躍。在智能網聯領域,已構建覆蓋主機廠、自動駕駛公司、傳感器供應商的完整產業鏈。截至2025年,廣州開放測試道路1298條,居全國首位,且成為首個車聯網車載終端應用超萬輛的城市。政策支持下,廣東聚焦算力晶片、AI大模型等五大領域,推動AI與汽車製造深度融合。某頭部車企通過物理AI技術革新,即將推出國內首個量產"Robotaxi"產品,展現智能化賽道領跑優勢。
依託粵港澳大灣區區位優勢及全球製造業資源,廣東汽車產業鏈加速拓展海外市場。2025年數據顯示,某廣東新能源車企在奧地利啟動歐洲首座本地化工廠,比亞迪在日本構建混動與純電雙軌產品矩陣。政策層面,"一帶一路"倡議與RCEP框架為產業出海提供支持,推動廣東從"生產大省"向"全球產業輸出樞紐"轉型。這種產能外移並非競爭力弱化,而是通過技術輸出與市場下沉實現資源最優配置,符合國際汽車產業發展的普遍規律。
"十四五"規劃明確要求優化汽車產業空間布局,廣東通過"高端技術+區域產能"模式,形成雙輪驅動格局。政策引導下,2025年廣東汽車產業在技術創新、品牌建設、生態構建等方面持續突破:
這些數據印證了廣東汽車產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的轉變。
2025年的汽車產業數據與政策環境表明,廣東正經歷從"產量冠軍"到"創新龍頭"的關鍵轉型。統計口徑的調整揭示了產業布局的優化邏輯,而智能網聯技術的突破與全球化產能布局,則展現出廣東在汽車產業變革中的戰略定力。未來,隨著政策紅利持續釋放與創新生態不斷完善,廣東有望成為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標杆,其經驗或將重塑中國乃至世界汽車產業鏈的競爭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