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當前全球機器人產業正加速布局,特斯拉等企業通過明確的產能規劃與技術路徑,推動人形機器人從概念走向規模化應用。伴隨市場需求的快速釋放,產業上下游企業正圍繞核心零部件、系統集成與場景落地展開競爭。本文基於最新產業數據,解析機器人產業的布局方向與重點企業的戰略動向。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機器人行業運營態勢與投資前景調查研究報告》指出,特斯拉計劃於2026年生產5萬至10萬台人形機器人,目標在2027年將年產能提升至數百萬台級別。其產能規劃分階段推進:第一階段在加州弗里蒙特工廠建設年產能100萬台的生產線,第二階段計劃在得州超級工廠擴產至年產能1000萬台。若實現年產100萬台的目標,單台生產成本預計降至2萬美元左右。特斯拉強調,其機器人產線將突破製造效率瓶頸,實現「史上所有大型複雜製造產品中最快的產能爬坡」。
數據顯示,到205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達5萬億美元。中國信通院報告指出,2045年後中國用人形機器人將超過1億台,整機市場規模有望達到約10萬億元級別。市場結構方面,特斯拉CEO曾提出個人與工業用途機器人比例或為1:3至1:5,暗示工業領域將成為初期核心應用場景。
當前供應鏈企業普遍採取「訂單驅動」的擴產策略,多數企業尚未明確量產時間與大額訂單。例如,部分核心零部件供應商表示將根據實際需求逐步擴大產能,這意味著規劃產能與實際訂單之間存在一定滯後性。行業專家指出,當前全球人形機器人出貨量約2萬台至2.5萬台,2025年或成為量產元年起點。
未來機器人經濟規模將不僅依賴硬體銷售,更可能通過具身智能模型與數據服務創造新增長點。有觀點提出,硬體製造利潤或被壓縮至5%以下,核心價值將轉向軟體與場景應用。例如,單台機器人搭載的AI模型疊代與數據交互服務,可能成為企業持續盈利的關鍵。
2025年作為機器人產業規模化元年,特斯拉等企業的產能規劃為市場注入強心劑,但供應鏈協同、場景落地與商業模式創新仍是關鍵變量。隨著技術拐點臨近,人形機器人有望在製造業、服務業等領域重構全球產業格局,其長期市場規模與價值潛力遠超硬體銷售本身,軟體生態與數據服務將成為下一階段競爭焦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