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地區相關 資訊詳情
上海創投業16年規模擴大100倍
 上海 2009-01-01 13:17:00
  1984年,改革開放的浪潮剛剛拉開序幕。那一年,大多數普通人雖然已經感受到這個時代正在發生變化,但在計劃經濟的體制下依然視野局限;然而,在更高的層面上,我們的領導者們卻已經敏銳地將思維與國際市場接軌,感知並鉚牢了未來發展的大趨勢。25年前的上海,還沒有股票市場、期貨市場和外匯市場,時任上海市副市長的劉振元卻已經開始了對創業投資最初的思考和摸索。暗流涌動了8年後,上海第一家創業投資公司———上海科技投資公司終於在1992年誕生。
   
    作為一類極為市場化運作的機構,上海科投卻是由上海市政府出資成立的,這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原上海市副市長、上海科投首任董事長劉振元日前作客青年報社,這位創業投資的領跑者對記者講述了這段敢為天下先的行業拓荒史。
   
    見證首單 副市長受命上海科投破冰滬上創投
   
    16年前,儘管美國的納斯達克市場和創業投資行業已經鋒芒畢露,但內地的創投行業卻剛剛破冰,似乎對應著當時的行業背景,上海第一家創業投資機構也誕生在一個冬日裡。
   
    1992年12月29日,上海展覽中心裡正在舉行一個既普通又特殊的開業儀式,會場沒有一隻祝賀的花籃,沒有一個誌喜的鏡框字匾,更沒有贈送禮物或者慶祝酒席,但到場的人物卻是非同尋常。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蘇步青正在為上海科技投資公司的成立揭牌,上海市副市長劉振元受命擔任上海科投的第一任董事長。
   
    這就是上海第一家探索風險投資機制的公司,那場為時一小時的開業儀式在當時還被多家媒體讚譽,「成立大會一不送禮、二不受贈、三無花籃———科投公司創廉潔辦企業新風」。成立大會雖然簡樸卻很高效,在開業儀式現場,上海科投就與上海國際進出口公司、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中科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和上海雷射技術研究所簽訂了項目協議書,共同開展高新技術進出口貿易和光碟產業開發,這就是上海科投的第一批投資項目。
   
    上海科投的成立不僅宣告了滬上創投業的誕生,半年後它又創造了另一項全國第一:1993年6月,上海科投與美國國際數據集團(IDG)成立了合資公司———上海太平洋技術創業有限公司,雙方各占50%股權,這是我國第一家合資創投公司,也是國際創業投資機構第一次進入中國市場。上海太平洋旗下的第一隻基金也在當年6月正式成立,規模2000萬美元,直至2003年到期清盤後,實現了年均36%的內部收益率,這是我國創業投資發展歷程中第一個走完了從融資、投資、管理、退出直到清盤這樣完整周期的創投基金。
   
    發展內地創投業,不僅需要引進國際創投資金,內地的創投企業也要走出去。1994年劉振元應邀出席了在舊金山舉行的國際投資高峰會議,在會上作了專題演講,這是中國創業投資家第一次在世界舞台上的亮相,並引發了更多的國際風投資金對內地市場的關注和深入。
   
    記者尋訪 醞釀八年後政府出資引導社會資本
   
    創業投資也常被稱為風險投資,是典型的高風險高收益行業,這樣一家由政府推動的創投公司究竟是如何誕生的?原上海市副市長、上海科投第一任董事長劉振元日前作客青年報,對記者詳細講述了這段由一本經典著作引領出的行業拓荒史。
   
    由於美國政府的政策扶持、納斯達克市場的建立以及矽谷的迅猛發展,上世紀70年代後美國的科技產業迅猛發展,同時湧現了不少專業投資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業投資機構。在此背景下,美國著名的未來學家奈斯比特在1982年寫就了他的經典之作《大趨勢》,預言了美國經濟正面臨的結構調整,未來信息技術將引發社會和經濟的巨變,此書在兩年時間裡風靡全球。
   
    劉振元清晰地記得,1984年初,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汪道涵找到了剛擔任副市長不久的他,為的就是這本書。半個月後,劉振元也已將這本《大趨勢》熟讀透徹,身為電子科技專家的他迅速在腦海中形成了兩個想法:一、效仿矽谷,籌辦高新技術開發區;二、從資金渠道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引入創業投資的做法。汪老十分贊同劉振元的想法,並且決心把握住這個新趨勢。
   
    經過劉振元兩年多的努力,1986年9月漕河涇開發區開工建設了,漕河涇的示範效應在三年後引發了全國各地建設科技開發區的熱潮。但要做成這第二件事卻是更不容易,當時正值國門開啟之初,計劃經濟仍占據主導地位,沒有懂得創業投資、風險投資的人才,成立創業投資機構的計劃知音難覓。為此,還特意在1986年派出兩位留學生赴美國史丹福大學專修風險投資,但歸國後尚無用武之地,兩人最終又在美國從事風投行業。直到現在說起這件事,劉振元的臉上仍流露出遺憾的神情,但是他並沒有放棄,在那些年裡始終保持著與國際創業投資專家的接觸。直到1992年底,已經擔任副市長近十年的劉振元即將離開市政府時,事情有了轉機。
   
    1992年小平南巡後,當年10月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當時的上海也正面臨著經濟結構調整的考驗,需要壯大那些具有科技優勢、高附加值的產業。劉振元籌劃了八年的創業投資終於應運而生,上海市政府擔當起了創業投資領路人的角色,出資成立了上海科技投資公司。
   
    搞創業投資光靠政府推動顯然不夠,還需要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1993年6月,呼應股份制改革的大潮,劉振元說服交行總行以及工行、農行、中行、建行和交行上海分行六家金融機構,再加上寶鋼、金山石化、東方明珠三家企業,與上海科投一起共同組建了上海科技投資股份有限公司。雖然上海科投與科投股份是一套班子兩塊牌子,但有了金融機構的支持,科投的能量壯大了許多,但更重要的是改變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對創業投資的看法。他將創業投資家與銀行家的思路做了一個形象的比擬,銀行家向後看,創業投資家向前看。銀行家注重公司的過往業績、已經擁有的資產,以此衡量還款能力;而對創業投資家而言,過往的業績並不重要,關注的是未來的發展前景;這種向前看、向後看的差異,也正是處於起步階段的小企業融資難的一大癥結。
   
    回顧歷史 上海創投業16年規模擴大100倍
   
    1971年後,納斯達克市場的建立、中小科技企業的成功上市使美國的創業投資熱潮不斷升溫;同時,美國舊金山地區的矽谷也成長為世界最知名的電子工業集中地。美國學者奈斯比特的《大趨勢》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就的。
   
    而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後,自上世紀80年代初派出大批學者到國際知名學府學習,美國在創業投資方面的發展及其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效果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5年3月,中央發布《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對於變化迅速、風險較大的高技術開發工作,可以設立創業投資給予支持。」1985年9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成立了「中國新技術創業投資公司」,這是內地第一家專營風險投資的全國性金融機構。此後,各地陸續成立了一些針對科技型小企業的風投機構。但由於觀念和體制上的障礙、融資渠道不通暢、退出渠道不完善等各種原因,創業投資最初十年的拓荒期發展緩慢。1998年3月,全國政協九屆一次會議上,《關於加快發展我國風險投資事業的幾點意見》被列為大會的「一號提案」,創業投資終於迎來了春天。
   
    劉振元毫不諱言地說,上海科投成立時創投行業的主客觀條件都不具備,因而走了很多彎路。在公司剛成立的三年裡,他做了許多的宣傳工作,希望從輿論角度提高社會對創業投資的認知。從目前的情況看,科投在上海聯通、復旦網絡工程、中科合臣、交大慧谷等項目上獲得了不菲的回報,其運作情況還是健康的。
   
    記者從上海市創業投資行業協會了解到,上海市創業投資的資金規模已從1992年最初的3億元發展到2008年時的304億元,16年裡擴大了100倍,從事創業投資公司總數近300家。在我們日常生活所接觸的各行各業、知名品牌背後,常有著創投資金的身影,內地數百家公司被孵化並成功上市,巨大的賺錢效應令各類社會資金在2007年後蜂擁進入創投行業。但由此也帶來了一些負面作用,不論是主要投資於企業創建早期的創業投資(VC)還是企業發展後期的私募股權投資(PE),不少項目的入股價格水漲船高,形成了一定的泡沫。由於少數投資人非理性的行為,使得某些風投項目被質疑為「瘋投」。
   
    記者手記 市場需完善創投業期盼創業板
   
    內地創投行業從零起點發展到2007年後,成為了最炙手可熱的市場焦點之一,創投市場已是一片春意盎然;但是春寒也料峭,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也捅破了創投市場的泡沫。2008年裡,大量的IPO計劃被擱置,下半年又出現了個別意志不堅定的跟風資金撤離創投市場的跡象,創投行業進入了艱難的調整期,中國國家投資公司在美國風投巨頭黑石集團中的30億美元投資遭遇重大浮虧,就連馮小剛的賀歲片《非誠勿擾》也不忘拿風險投資說事兒。
   
    在金融風暴的背景下,作為創投重要的退出渠道,海外上市之路再度受阻,內地創投業必須有所突破才能擺脫困境。雖然離開上海科投已經八載,但劉振元談起創業投資依舊興致盎然,在兩個小時的採訪中,他敏銳的思維、形象風趣的比喻都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於內地創投行業的未來,劉振元認為還有不少問題有待完善,例如企業層面缺乏高素質的職業經理人團隊、創投資金來源仍然狹窄、配套技術服務不完整等,而退出渠道的完善則是重中之重。已經構想十多年的創業板真正推出後,中小企業就不必捨近求遠去香港、美國上市,在成功企業的示範效應下,會有更多的科技人才參與創業,加速高新技術的產業化,同時也將有更多的社會資本加入創投領域。而記者在採訪上海市創投行業協會時,也深切體會到了創投行業對於創業板的翹首以盼。
 
    的確,對於創投資金來說,創業板是一個絕佳的退出渠道,幫助內地創投行業更好地度過目前的這波「春寒」;而對於內地證券市場而言,創業板不僅是多層次市場體系的完善,更希望能夠藉此推動中國本土科技企業的孵化與成長,為實體經濟和證券市場的發展增添一台新的引擎。

熱門推薦

Content not fonud



Content not found

内容未找到,麻烦您再找找

上海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