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管理 資訊詳情
專家意見:小心品牌消費日益擴大,財富流入國外
 品牌 2011-01-01 11:16:00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局長張松濤、國務院研究室副司長葉興慶、國家發改委新聞辦公室主任文步高、國家發改委宏觀研究院科研部主任史育龍及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教授賈華強等經濟學家一致認為,品牌消費正在使我國憑藉製造行業積累的財富快速流失,國內品牌發力崛起已刻不容緩。

    「當前,我國的人均GDP已經突破3000美元,品牌消費時代已經到來。然而,通過老百姓對國外品牌的消費,我國的財富正在向其品牌的所屬國轉移。在財富高速增長的同時,我們要警惕品牌消費中的財富轉移。」這是3月29日北京召開的國家品牌戰略高峰論壇發出的最強音。

  中華商標協會副會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主席團主席、恆源祥集團董事長劉瑞旗在論壇上表示,恆源祥對品牌消費價值轉移的研究已持續多年,可以說,現在已經到了將品牌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時刻。

  是焦點也是盲區

  劉瑞旗在論壇上首先提出了關於品牌消費價值轉移的呼籲。他舉例說道,2004年,LV(路易·威登)在上海恒隆廣場創造了日銷售額260萬元的奇蹟,此紀錄很快又被該品牌在杭州大廈的日銷售額超過300萬元打破。我國一些質量優良、做工精細的品牌皮包標價僅幾百元,消費者在購買時總是左思右想,卻對標價上萬元的路易·威登皮包趨之若鶩。是什麼使路易·威登擁有如此傲人的銷售業績?是品牌。當產品質量已沒有太大區別時,產生價值區分的就是品牌的文化和軟實力。

  當中國人開始越來越多地消費品牌時,說明消費已由基本的生理需求轉向了情感和品牌需求。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20年內,中國老百姓在品牌消費上的支出將超出1萬億美元。劉瑞旗說,在日化、手機、汽車等相當多的消費領域,國外品牌舉目皆是。在這背後,我們忽視的是通過對國外品牌的消費,我們急速增長的財富正悄悄回流國外品牌的所屬國。

  通過品牌消費實現財富轉移將是下一階段全球財富再分配的一大途徑。專家們指出,越來越多的國外品牌蠶食著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在這種形勢下,建立自己的品牌並使其成為可無限複製的資源,已是當務之急。

  改善品牌成長環境

  儘管中國的品牌建設已經得到了眾多國家的重視與認同,但是中國品牌成長的環境卻不容樂觀。

  目前,無形資產融資難一直困擾著企業的發展。在中國,很難憑藉無形資產的魅力打動銀行,品牌資產的間接融資功能尚未實現。現有的金融體制的缺陷,以及中國品牌本身的不穩定性,使得銀行很難對企業有足夠的信心,金融市場和資本市場對整個無形資產態度冷漠。

  同時,中國對智慧財產權還須進一步重視。當我們從計劃經濟逐漸轉入市場經濟體制,不少法律法規的建立是依照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的要求做的,對智慧財產權保護的重視勝過發展。因而,處在成長期的中國企業受益不多。我們的市場制度決定了它更加支持物質性的發展,而非商標資產的發展,這種支持缺乏後力。

  另一個讓人憂慮的問題是,中國企業的傳播成本正在不斷上升,缺乏國際話語權使得中國企業很難塑造自己的形象。而中國品牌傳播缺少文化張力的軟肋,也減弱了其對他國消費者的影響力。雖然法國浪漫製造、德國經典製造、義大利藝術製造、美國休閒製造舉世公認,成為這些國家品牌吸附世界財富的文化磁場,但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人文色彩的親情倫理和博大精深的內涵,讓我們沒有理由在爭取全球財富向中國品牌轉移方面無所作為。


  把握品牌崛起時機

  有數據顯示,社會財富重新分配的速度越來越快,所需時間已從30年、10年縮短到5年。中國正處於經濟升級、產業升級、市場升級和消費升級的關鍵歷史時期,很多領域都蘊涵著建立品牌帝國的戰略性機遇。

  專家指出,品牌既有地域屬性,又有國家屬性。因此,MadeinChina(中國製造)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國家品牌形象的一部分,當某種產品的質量受到外國消費者質疑時,就會在所有中國品牌中產生連鎖效應,令中國品牌的國際化進程遭遇坎坷。

  劉瑞旗進一步說道,每一輪財富轉移都伴隨著一批新興產業的崛起和傳統行業的衰落,在以品牌為載體的財富轉移潮流中,如果我們能把握時機,提高中國品牌的文化魅力和美譽度,就能真正增加品牌附加值,逐漸擺脫通過對能源和環境無節制地索取維持經濟增長的局面。

熱門推薦

相關資訊

更多
品牌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