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造紙印刷機械 資訊詳情
我國印刷機械製造業快速發展所採取的六大措施
 印刷機械製造業 2011-01-01 09:27:00

    一、主要應對措施針對以上影響印刷設備銷售市場的因素,印刷機械企業也應該調整思路,進一步推進印刷機械設備的快速發展。

  具體措施如下:

  1.印刷業的發展,對印刷機械設備的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印刷機械企業應該在提高設備技術水平和質量水平上下功夫,不斷在提高設備自動化、數位化、高質化水平上做文章,積極採用國際先進技術,提高設備的技術含量,尤其要加快採用CTP技術、CIP4接口技術、獨立驅動技術、變頻調速技術等。

  2.這幾年的產品質量與十年前已經不能同日而語,同樣設備在試製或小批階段的水平和近年來批量生產的水平無法比擬。國內外汽車製造廠家在產品銷售後,如發現問題,會採取召回制度予以翻修或更換零件,保證產品質量和減小發生故障的可能性。最近,瀋陽工具機集團召回72台過去生產的數控工具機,用新設備取代,從而提高企業的形象。印刷機械設備是否也可以採用這種辦法,一方面挽回不良的影響,另一方面為新產品拓寬銷路。召回的辦法可以多種多樣,如整機以舊換新的方式、零部件更換的方式、免費維修的方式、舊設備有價收購的方式,等等。

  3.印刷機械製造業經過二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大部分主導產品已經初步實現產業化,中低檔產品市場基本實現國產化。中高檔產品市場已經成為一些集團公司的主要衝擊目標,近年來已經取得較好的成果。在國際競爭愈演愈烈的大環境下,實現集團化經營的重要性已被企業家所認識。一些企業通過自身發展或兼併重組實現規模化經營,企業實力不斷壯大,在集團化的進程中已經取得長足進展。也有些企業採用鬆散或相對緊密的橫向聯合,形成統一面對市場的銷售機制,競爭實力得到加強,從而使印刷機械製造業健康、快速地發展。在市場相對蕭條的時候,是推進企業集團化的最好時機,有實力的企業應該加快集團化的進程,提高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

  4.歐洲印刷機械設備進口有苛刻的條件,其中之一是要求產品通過CE安全體系認證。對參加展覽會的產品,沒有通過CE安全認證的,不能在歐洲市場上銷售。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起印刷機械安全標準化體系,國際標準化組織制定的安全標準的等同轉化工作才剛剛開始。我國印刷機械設備製造企業,基本按全國印刷機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制定的行業標準組織生產。標準的技術要求、檢測方法與已開發國家和國際標準尚有差距。應該加快國際標準的等同轉化工作,以適應國際市場對設備的技術水平要求,使印刷機設備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在市場相對低迷的時候,企業應抓緊時機,積極收集並採用國際上制定的印刷機械先進標準,儘快與國際接軌。

  5.建立國內技術壁壘和進口法規。近年來,在國外先進設備不斷湧入我國的同時,在沒有技術防範的情況下,低檔次的印刷機械設備和二手設備也大量湧入國內市場,干擾了國內印刷機械製造業市場的健康發展。進口二手機的數量無法統計,但從市場交易情況和進口印刷機械大修業繁榮可以看出,進口數量相當可觀。為保護國內市場安全,建立我國印刷機械設備市場保護體系已勢在必行。

  6.擴大印刷機械設備出口,也是減輕國內銷售壓力的出路。

  從這兩種產品出口來看,增加出口,開拓國外市場,是印刷機械市場發展的動力之一。利用暫時市場波動,制定好下一個五年發展規劃,相信企業會走進一個發展的新天地。


   二、影響近年印刷機械市場的因素影響印刷機械銷售市場的因素是複雜的,以本人的理解有以下幾種因素。

  國家對印刷業制定印刷業管理條例,並對印刷業從業資格設定門檻。政策推動印刷機械市場繁榮的作用已經過去,市場已經回歸到供需雙方的供求關係之中。淘汰落後生產能力、工藝和設備的政策是另一項政策拉動的因素,現在這一影響力已經下降。雖然現在還有大量的落後設備在使用,還有少量的落後設備在製造,沒有新的強有力政策,其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去年以來,國家對九大行業的宏觀調控政策對印刷業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印刷包裝業發展很快,過度投資和盲目免稅進口高檔設備,產生像鋼鐵、電解鋁等行業的重複建設一樣的問題。最近,中央又出台新的宏觀調控政策,將大型投資項目須中央批准的政策,由三個行業擴大到九個行業,其中有印刷業。限制盲目投資的措施必然影響印刷設備的銷售市場。

  印刷企業的兼併重組,成就了多家報業企業集團、印刷企業集團的誕生。這些企業集團整合存量資產,充分發揮現有設備的潛能,對設備的購買慾望下降,也影響了印刷機械市場。

  國家加強法制力度,不斷打擊非法出版物,小廣告泛濫和限制教學輔助教材的印刷量等措施,使印刷業進入良性發展階段。最近一年,對於過度包裝立法、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政策,對印刷業的發展進行規範,同樣也影響著印刷機械銷售市場。

  國外名牌企業在國內設廠增加,使國內企業的競爭環境進一步走向國際化。

熱門推薦

印刷機械製造業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