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市場競爭中,產品層面的競爭將被整體價值鏈的競爭所取代。創新的要求、服務的高壁壘、關鍵零部件的研製、整套解決方案的提供、二手設備再製造和營銷資源的整合等對企業都是極大的考驗。因此,創新才是混凝土機械行業發展的助跑器,只有不斷積累和再發展下的產品、服務模式等的創新,才能滿足客戶需求,幫助客戶實現價值最大化,永葆獨特競爭力。對此,呼籲行業尤其是後進入者運用好這一利器,避免曾經裝載機市場膨脹時期價格戰的上演。
金融危機以來,全球混凝土機械競爭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機械生產和銷售國家。2010年,中國混凝土機械銷售額接近900億元,占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總銷售額的比例由2009年的1/7上升至1/5。
當下,中國混凝土機械市場持續火暴,某龍頭企業混凝土泵車已創下月銷量逾800台的新紀錄,而且這種態勢已經延伸到三、四線城市,其施工方式的改變、商混率的提升更是帶來了需求的擴大。據悉,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這座人口不足50萬的小城市,2009年下半年至今所銷售的混凝土泵車超過400台;建成投產的攪拌站達260家,加之在建和準備建設的攪拌站,預計超過400家。其中,大部分是生產能力為2×120m3/h以上的雙攪拌機組攪拌站。我國的城鎮化建設正在為把本土企業培育成世界級混凝土機械企業而搭建平台。
市場「錢」景的誘惑,標杆企業的高歌猛進,自然吸引了不少淘金者大舉進入該行業。目前的中國,已培養出大批專業人才,為混凝土機械行業後進入者提供了便利。但這種便利將可能導致重挖人才、模仿、改良,而輕創新的企業競爭策略,且新進入者除價格外鮮有其他競爭優勢。行業發展極有可能受到一定影響。
中國混凝土領軍企業的營業額已經超越歐美同類企業。歐洲強勢品牌在全球傳統市場的主導地位已受到動搖,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的表現足以體現出中國品牌的強勢崛起。
混凝土機械行業中,韓系品牌曾一度成為亞洲品牌的代表,早年間曾躍居澳洲市場之首和北美「探花」的位置。近年來,在我國市場規模不斷擴張下,本土混凝土機械企業產生的規模效益逐漸延伸到品牌效益,整體競爭力大幅提升,對其他品牌形成了巨大威脅,並日漸在海外市場獨領風騷。據悉,繼中聯重科收購CIFA後,義大利另外一家混凝土機械家族企業便多次主動向中國尋求買主,主因就是已開發國家市場已經飽和,而新興市場日益受到亞系品牌,尤其是以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為代表的中國製造商的強力影響和占據。某德國企業的官方網站也曾披露,面對中國企業競爭力的提升,他們必須不斷調整策略、降低成本、壓縮營銷戰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