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工業的發展,除了種種其他必須具備的條件之外,裝備的改善與進步是十分關鍵的。主要表現在:
三資企業蓬勃發展,使我國模具生產規模和產品水平有了一個很快的發展;非國有經濟如雨後春筍般地拔地而起,使我國模具生產規模迅速擴大,產品水平也有較快提高。在港資、台資及外資特別集中的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隨著機械、電子、輕工、
建材、通訊及
辦公設備等企業的興起,用於企業內部配套的自產自用模具生產也隨之大量發展。這一部分模具生產規模約有300至500億元。全國模具生產總規模,2005年已超過600億元。
如果按平均每年150億元增量,固定資產投入產出比大致為1:1,投入之中約有60%資金用於購買新設備來計算,則平均每年約會有90億元用於購置各種設備。這就是模具行業中設備市場的一個概算。雖然這一設備市場與工具機工業總規模相比只占不大的比例,但也不能說很小了,不應該被忽視。即使把外資企業主要用外國設備這一塊去掉,留給國內工具機行業的也起碼還會有每年60億元左右的設備市場。如果國內設備水平和服務具有競爭能力,外資企業也是願意選購價廉物美的國內設備的。因此,"十一五"期間這300億元左右的市場用"龐大"兩字來形容也不為過。
國產模具設備競爭力分析
目前,國內工具機行業所生產的國產設備,除了少數高檔設備國內缺乏自主創新能力,一時還難以滿足之外,大部分是國內技術和能力能夠滿足,卻因為工具機行業未重視模具行業這一塊市場和對
模具加工一些特殊要求缺乏認真分析研究所致。其主要表現是:1.產品未針對模具行業特殊要求進行開發,主體結構不能很好適應模具加工,包括
工作檯尺寸及承重、工具機的剛性及穩定性、長時間滿負荷運轉的可靠性、高速高效高精度及大餘量空間曲面加工等;2.設備上的許多零部件、配套件質量不過關,尤其是某些
電子元器件、某些機械零部件和數控系統等;3.由於企業體制、機制和管理上的原因,包括裝配質量和綜合服務水平不高在內,特別是售後服務跟不上,致使模具企業輕易不敢選用國產設備。
就模具行業設備市場這一塊,與進口設備相比,國產設備在性能、可靠性、精度、質量、交貨期和綜合服務能力等方面都缺乏競爭力。究其原因,一是自主創新能力薄弱,二是不重視模具行業中的設備市場,三是體制、機制和管理等跟不上。
模具行業對設備的基本要求
與其他機械加工相比,模具加工有其一定的特殊性,這些特殊性主要是:1.大多數模具需要在實芯金屬模塊上加工出形狀複雜的空間曲面,隨著模具不斷向大型化發展,模塊重量也將越來越大,現在有的已達幾十噸;2.大多數模具外形為長方體或正方體,很少有窄長形的,主要加工量集中在凹模和凸模上;3.隨著模具製品要求越來越精密、複雜,對模具加工精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現在許多模具的加工精度已達±1~2μm,不久將很快發展為小於±1μm;4.隨著用戶對模具生產周期的要求越來越短,模具加工就要滿足高效、快速,且有一定柔性和長時間滿負荷不停頓運行等要求。
根據上述4條特殊性,就對模具加工設備提出了如下一些基本要求:1.工具機要有好的剛性和與模塊重量相適應的大承載能力;2.工作檯面尺寸要與模具外形尺寸相適應,宜於長方形或正方形及圓形,不宜窄長,而高度方向及其行程卻要求有較大空間;3.要有高的精度及精度保持性;4.要能快速高效地去除餘量,且有很高的可靠性,以保持連續長久滿負荷運行;5.為適應複雜的空間曲面加工,且有大量的加工量,因此要求工具機能多軸聯動,且配有大信息容量的數控系統。
上面只提出了一些大多數模具加工對設備的基本要求,此外尚有不少特殊要求。例如加工塑料的工具機就要求有更高的速度,但由於切削力小,為降低成本,工具機可採用輕型結構;試模用的研配壓機則不要求其高效快速,但要求有反轉動能以便修模;某些簡單工序的大量重複加工可用專機等等。同時,複合加工、柔性加工和在線檢測也是模具加工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