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磚時裝化
進入二十一世紀,建陶行業打出「瓷磚時裝化」的口號,新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隨之不斷加快,一些企業一年推出四期甚至更多期新產品,讓消費者眼花繚亂,剛用上的新產品一轉眼就過時,我覺得這簡直是行業浪費,也是對消費者不負責任。
日常用品用完就買,衣服想換新的就淘汰舊的,而瓷磚產品的購買和應用並不相同,一個房子裝修後,少則5年、多則10年以上才會考慮翻新,且翻新的成本、能耗、物耗、環境影響是很大的。試想,如果一套房子每年翻新,自己不煩,也會被鄰居趕走。也就是說,瓷磚產品對於同一個消費者來說,無法成為時裝化產品;時裝化的瓷磚產品,只能滿足少數消費者的需求。
反觀瓷磚行業,十年前的金花米黃、第一代微粉在今天的市場上依然占有相當份額,藍花瓷依舊受廣大消費者喜愛。國外一些企業的暢銷產品幾年甚至幾十年不變,國內也有一些企業堅持得不錯,部分產品多年暢銷,為企業常年帶來不菲的利潤。
不可否認,瓷磚產品需要不斷推陳出新,以維持行業的進步,展現企業的創新能力、技術進步與品牌高度,但並不需要像時裝一樣快速更新;相反,行業內需要穩定一些產品品類,在保持其基本風格和特色的基礎上,延伸其規格、花色和配套,延長其暢銷壽命,就如天然石材一樣,永遠不會落後和過時,如市場上現有的洞石產品、砂岩產品、仿木紋產品、仿
大理石產品等等。因此,「瓷磚時裝化」並不適合瓷磚行業和瓷磚生產企業,也不符合國家節能減排低碳的政策導向和行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瓷磚厚重就實在
一直以來,市場上的競爭都以「厚」為競爭優勢來打擊對手,加上人們「多就好」的傳統思維,致使人們普遍認為「瓷磚厚重才好、才實在、才不是偷工減料」。其實,瓷磚產品屬於表面
裝飾材料,是具有藝術性、裝飾性、表面保護性的工業產品,人們真正用到的主要還是其表面裝飾效果,只要其破壞強度和承載能力達到實際的使用要求,就能充分發揮瓷磚產品的用途。
瓷磚相對於天然石材,具有強度高、重量輕、耐老化、耐腐蝕、花色一致性好等多方面的優勢,正由於其經過高溫燒成,相同厚度的瓷磚抵抗破壞的能力遠高於石材,且瓷磚產品燒結度越好,抵抗破壞的能力越高,這就是瓷磚有別於天然石材的突出之處,也就不需要天然石材的「厚重感」。
況且,瓷磚越厚,產品的燒結難度越大,相同周期燒結度就會變差,其抵抗破壞的能力反而變差,這是瓷磚燒成工藝所決定。而厚瓷磚除了消耗的
原材料多外,達到合格的燒結度還需要消耗更多的能耗,這是不符合國家正在大力倡導的「節約能源、節約資源、減少排放」的國家政策的。因此,建陶行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可低碳發展,瓷磚減薄是必然趨勢,號召行業內所有人士都要向社會消費者宣傳「瓷磚並非越厚越好」,「瓷磚是可以更薄一些的」,尤其是我們的市場銷售人員,作為瓷磚文化的傳播者,必須向消費者灌輸「瓷磚減薄」的觀念和認知。
白坯瓷磚才是高檔產品
市場上,瓷磚坯體「越白越高檔」已成主流,究其緣由,來自行業自身對消費者的誤導。追溯八、九十年代,從義大利、西班牙進口的國外高檔瓷磚產品,都是紅坯,消費者也願意花高價錢購買使用,享受著高檔消費。到了二十一世紀,國內市場逐步轉向白坯瓷磚,市場上也以「白」為競爭優勢壓制進口產品、打擊競爭對手,從而讓消費者逐步形成「瓷磚坯白才是高檔產品」的觀念和認知。
前面已說到,瓷磚產品本身屬於表面裝飾材料,真正發揮裝飾作用的是瓷磚表面層,只要坯體的強度、吸水率等各項性能符合產品標準要求,且坯體層不對表面層產生顏色影響,坯體是白色、紅色、黑色又如何,瓷磚鋪貼完成後,誰又能看到底坯層的顏色?因此,「瓷磚坯體越白越高檔」純屬於行業自做孽,現在要改變消費者的白坯消費觀念何其難!
隨著白坯原材料的不斷減少和枯竭,隨著行業的
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發展和綜合利用礦山資源的政策要求,瓷磚產品必須跳出「白坯」的禁錮,拓展原材料使用範圍,充分利用來源廣泛的紅泥、劣質砂泥等,轉而發展紅坯、灰坯瓷磚產品,真正實現瓷磚生產廢渣零排放。這需要行業內全方位的協作與配合,需要企業、政府和行業協會共同引導,從標準制訂、政策宣導和市場營銷方面進行廣泛宣傳,尤其是各企業的銷售隊伍,作為瓷磚文化的傳播者,應從正面傳播和宣導非白坯、紅坯瓷磚產品。同時,企業要做好坯體層和表面裝飾層的產品設計,逐步提升非白坯產品的檔次,逐步轉變消費者的「白坯」情結。
瓷磚行業無專利成果
瓷磚行業屬於傳統產業,技術成熟度高,教材、期刊、報紙、
雜誌、論文和專利等各種技術資料涉及面廣。近30年的瓷磚行業發展,本身就是引進、模仿和改進國外瓷磚技術、設備而發展壯大起來的,模仿、改進已成為行業發展的習慣,在這種環境和條件下,具有專利性的技術創新本身不多,具有原創和保護價值的專利技術更少。現有申請的、授權的專利技術基本上都是組合創新或局部創新,創新點的保護範圍較窄。更為關鍵的是,行業人士對於專利的認知還很模糊,專利知識貧乏,專利意識淡薄,因而,行業人員普遍認為「瓷磚行業無專利成果」。
按照中國專利法,專利本身就具有優先權和獨占性,對於專利技術,誰最先申請就屬於誰的,技術難度大的專利技術,一般是先以技術秘密保護,然後申請專利保護,而只有容易被模仿、捅破一層紙就能明白和仿造的專利技術,優先申請專利進行保護,這就是專利保護的遊戲規則。當前,許多業內老闆們不明白這種遊戲規則,一旦發生侵權事件,總是先以無效、訴訟去爭回自己的面子,就不肯承認侵權事實。
行業內並不是沒有專利成果,比如陶瓷研究所的等靜壓輥棒專利技術、歐神諾的雨花石專利技術、東鵬的洞石專利技術,都是新穎性、創造性突出的專利技術,只是在國內目前的法律環境下,侵權的懲罰力度太小,維權的成本高、收益太低,導致專利維權難度大,維權成效不理想,讓行業內認為專利無法保護,申請專利作用不大,進一步就認為「瓷磚行業沒有專利」。那我要反問,我們行業內申請的專利、授權的專利也不少,難道都是無效專利?瓷磚企業還在努力申請專利,宣稱自己有多少多少專利,又是為何?我覺得,行業需好好反省,行業協會和政府應該出面整頓一下瓷磚行業的專利秩序,促進行業智慧財產權有序發展,建立相互尊重智慧財產權的氛圍,這才能讓行業有序發展、可持續發展。
瓷磚產品越薄越好
在行業目前發展階段,瓷磚減薄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既符合節能、節源、減排、低碳的宏觀政策,也符合行業可持續發展、降低生產成本的需求。但並不是說瓷磚產品越薄就越好,瓷磚薄了,對燒結性能有利,降低了能耗和資源消耗,產品斷裂模數大幅提升,但破壞強度還是會下降,即其承載能力、抗破壞能力下降,這是致命的變化。由於瓷磚產品太薄了,其應用環境要求高,需要更多的其他輔助配套材料,這將導致應用條件苛刻、應用成本升高、應用能耗或碳排放增加。因此,瓷磚到底薄到多少最合適,「碳足跡」的思維啟發我們,需要在瓷磚生產、應用的整個生命周期中進行成本、優缺點、碳總排放等多個方面進行分析和平衡,找出最佳厚度,而不能單考慮瓷磚薄板在生產階段的優勢。因此,我認為瓷磚產品並非越薄越好,而是存在最佳的厚度範圍,且不同規格其最佳厚度也不同。
產品設計只是花色、紋理搭配的外觀設計
當前行業內普遍將技術創新與產品設計分割開來,認為技術創新在於新工藝、新材料、新裝備的研發創新,而產品設計只是產品的花色、規格、造型、紋理搭配方面的設計創意。其實,「技術創新是產品設計的核心,產品設計是技術創新實施的體現」,即技術創新與產品設計合併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創新,沒有技術的創新與進步,產品設計只能停留在原有技術平台上變化,無法實現獨特的創意設計和價值體現;有了技術創新,不落實和設計到創新產品,技術創新的附加值也就無法體現,因此,技術創新與產品設計是無法分割開的。
產品設計包括產品外觀設計、產品技術設計、產品應用設計和產品文化設計,其中,產品外觀設計包含了規格尺寸、造型、表面效果、花色和紋理搭配等方面的設計內容;產品技術設計包含了產品材料選用、配方、工藝流程、
生產設備、產品功能與性能、產品檢驗方法及標準、產品智慧財產權等多個方面的設計;產品應用設計包含了產品應用環境、裝飾風格、施工方法、應用注意事項等方面的設計;產品文化設計包含了文化理念、文化宣傳、包裝標識、商標及主題推廣等。因此,產品設計的範疇很廣、很寬,隱含了技術創新的要求,最終歸結於價值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