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能作為低碳
經濟發展中
清潔的可再生能源,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
風電技術日益成熟,應用規模越來越大。發展以風電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已成為世界各國應對未來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壓力的長期策略。我國可開發的風能潛力巨大,陸上加海上的總量約為7億-12億千瓦,風電將成為我國未來能源結構中重要組成部分。大量風電機組的
併網發電,成為我國完成節能減排目標、加快能源結構調整的重要力量。當前風電成為能源領域增長最快的行業。我國風電總裝機容量排在美國、德國、西班牙之後居世界第四位。但總體來看,我國風電產業總體競爭力仍然較弱,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風電產業鏈不夠完善,產能過剩技術缺失。國內風電裝機容量在連續幾年實現翻番增長後,在今年迎來了由迅猛增長向平穩增長的過渡,當前以及未來幾年國內風電裝機容量放緩的趨勢基本上已成定局。一是產業發展無長遠規劃。我國風電產業市場無序競爭和盲目發展狀況嚴重,產業布局、技術創新及設備製造都缺乏統一規劃安排。目前國內陸上
風力資源非常豐富的地區基本上都已經建設了風電場,而海上風電場和陸上低風速風電場由於技術條件的限制,現階段還未迎來大規模開發期。二是由於風電場設計、建設、運行和調度管理薄弱。缺少國家研發機構、公共測試平台以及標準、檢測、認證體系和對國內產業的保護。三是國內風電產業之前過分重視速度規模的發展路徑是不可持續的,在國內風電裝機容量達到世界第一以後,控制風電產業的發展節奏、促使風電產業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是必然的選擇。
二、缺乏完善的定價稅收政策,制約了產業發展積極性。儘管目前國家扶持可再生能源的三類政策已經出台試行,但是具體到風力發電,仍沒有制定風電稅種。風力發電只用大自然賜予的風能,沒有燃料和其它
原材料進項稅抵扣,而稅務部門比照火電按17%的稅率徵收風電增值稅,在事實上增加了風電成本,不僅沒有扶持和鼓勵風力發電,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風電的發展,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
三、電網建設滯後,造成風電輸出難。由於風能資源遠離負荷中心,因此在風電發展規劃中電網要求超前建設,以利於風電接入。如果電網建設跟不上,發了電也輸不出來。我國陸上可開發風能資源的90%集中分布在電網薄弱地區或遠離電網的內蒙、甘肅、新疆一帶,容納風電能力很小。由於沒有把風電納入電網規劃,按照目前情況,即使200萬千瓦風電裝機併網都有困難,更談不上大規模發展風電。對於風電裝機容量領先全國的內蒙古而言,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幸福的煩惱。以內蒙古風電為例,在中國部分地區因電煤緊張而出現拉閘限電的時候,內蒙古自治區卻因
電力外送通道不暢有430萬千瓦的風電機組在晚間停轉。儘管在白天用電高峰期,內蒙古電網可全部消納這些風電機組,但在夜晚用電低谷時期,由於要確保火電供熱機組的運行,不得不讓風機棄風停轉。這相當於內蒙古龐大的風電場有320萬千瓦的風電機組不能出力,比例占到80%。而夜間,正是草原上風力最大、最穩定的黃金髮電時刻。發出的電卻不能完全上網,網受限制影響了風電企業的盈利。中國風電材料設備網
四、缺乏國內風機設計標準,風電發電效率低下。我國風電發電效率遠遠低於國際平均水平。數據顯示,我國風電機組的平均利用率在20%左右,而國際平均水平在25%至30%之間。其重要原因是我國風電設備特別是風機的質量不穩定,同時,由於我國設計風機的標準多是按照歐洲標準來設計的,有時難以適應國內的特殊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