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電子其他 資訊詳情
國產品牌智能機獲重生機會
 智能機 2012-01-01 12:00:30
    5月15日,淡出人們視線很久的四川長虹與中國聯通共同推出千元大屏智慧型手機,這意味著長虹也加入了與運營商聯合定製國產千元智慧型手機的隊伍中來。而長虹僅是目前國產手機廠商與三大電信運營商合作浪潮的一個縮影。在三網融合的大環境下,智能產業鏈各方對智能終端的搶奪日益激烈,運營商、網際網路和傳統製造商聯繫日益密切。這也使得市場關注度不高的國產品牌手機有了喘息和重生的機會。

    千元智能機集體爆發

    5月15日,四川長虹與中國聯通聯合對外發布了由富士康代工的第一款智慧型手機。這款採取長虹貼牌、富士康代工、百度提供軟體及網絡支持的智慧型手機,主攻低端市場,定價899元。

    長虹企業內部人士透露,中國聯通公司負責包銷100萬部手機並提供話費補貼。

    國產手機與運營商的合作源於三網融合大趨勢下對智能終端的激烈搶奪,手機廠商擔心自己淪為顯示屏製造商,電信商擔心自己淪為銷售管道,二者聯合是大勢所趨。而面對外資品牌在高端智慧型手機上難以撼動的優勢,國產手機與運營商們轉向了身後擁有80%市場份額的3G千元智能機市場。

    聯通率先實施了3G千元智能機計劃,隨後國產手機廠商與電信運營商的合作模式被迅速推廣複製。各大運營商均力推3G千元智慧型手機,試圖搶占低端智能終端市場。

    在中華酷聯中興、華為、酷派、聯想)的帶動下,海信、天語、海爾、夏新、TCL等在外資品牌打壓下生存空間極度縮水的國產手機品牌紛紛跟進,與聯通、電信等運營商聯合推出千元智慧型手機。

    而這個聯合由於網際網路力量的加速滲透顯得更為強大,阿里、百度、360已經與手機廠商展開了合作。

    國產品牌的重生機會

    手機製造商、電信運營商、網際網路服務商的這種合作模式使國產千元智能機廣受追捧,也直接使一些萎靡不振的國產品牌煥發生機。

    聯想內部人士透露,2009年聯想推出第一代樂phone時,全年銷量大概剛到50萬台。而聯想2011年推出的千元智能機,銷量達到了600萬台。

    據聯想內部的數據圖顯示,2011年聯想智慧型手機的市場份額從Q1的0.9%攀升到Q4的9.1%。該人士表示,這個功勞幾乎都歸於千元智能機。

    聯想的迅速發展成為了國產手機品牌在千元智慧型手機上集體復甦的代表。

    去年年底,華為、宇龍酷派、聯想、TCL、海信、夏新等國產品牌均與中國聯通合作,推出4寸大屏、主頻最高升至1GHz、售價在1500元以內的新型千元智慧型手機。而國產千元智能機銷量曾讓聯通銷售部前負責人於英濤連連表示意想不到。

    自去年5月中國聯通率先推出新定義千元智能機以來,國內智慧型手機格局變化明顯,在洋品牌打壓下幾無還手之力的國產手機品牌,在3G千元智能機上取得集體性的突破。

    2009年國外與國內品牌的市場份額占比為69比31。

    據易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國產品牌手機整體市場份額上升到37.5%。業內預測,2012年國產品牌的市場占比將超過50%。

    而一份來自聯想的市場數據顯現,2011年中國手機市場份額TOP10里,國產手機主力中華酷聯均位列其中,4家國產手機品牌市場份額將近40%。

    拿什麼抗衡洋品牌

    國產手機廠商因為千元智能機的爆發而集體煥發生機,但這個生機是不是曇花一現還很難說。

    工信部總工程師王秀軍曾表示,2011年我國移動智能終端出貨量達1.1億部,超過了此前歷年我國移動智能終端出貨量的總和。而中怡康數據顯示,2011年1500元以下的智慧型手機銷量占到81%。

    業界認為這種迅猛的發展勢頭在2012年依舊會繼續保持。

    中怡康近日發布的2012年手機市場消費趨勢報告稱,今年國內智慧型手機市場將保持104%的市場增長速度,市場銷量有望突破1.4億台,其中大約9000萬台將是1500元以下的中低價位智能機。

    此外,三大運營商全年採購的千元智能機都在千萬部以上。

    但這個廣闊的市場,也正在被三星、摩托羅拉等外資品牌所關注。國產品牌在三星、摩托羅拉等洋品牌也加入千元智能機陣營後,還能否與其正面拼硬體、拼服務、拼價格?受關注度不高的國產品牌如果離開與運營商、移動網際網路的合作,是否還能存活?

    據悉,目前,中國電信醞釀推出第三代千元智能機的螢幕,將從3.5寸擴大到以4寸及以上大屏為主;在處理速度上,普遍配置1G的CPU;而價格均在1000元以內。

    電信運營商對千元智能機的高配置要求,將會導致廠家花費成本逐漸升高,盈利預期降低。如果沒有大規模銷量的保證,恐怕會是一個虧本生意。

    有業內人士對千元智能機的發展持保守意見。家電觀察家劉步塵認為,智慧型手機的主流是高端市場,未來千元智能機的市場不好做。千元智能定製機產生的毛利潤太低,能否盈利還不好說。

    一位業內人士分析,國產品牌雖藉助千元智能機表現不俗,但仍不掌握市場話語權,若想站穩腳跟,還需要多練內功。 

熱門推薦

Content not fonud



Content not found

内容未找到,麻烦您再找找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