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導報特約評論員張衛國表示,今年,輸入型通脹 、生產成本提高、現金流過剩等三大推高CPI的因素依然存在。
祁京梅也表示,今年輸入型通脹的壓力預計將高於去年。除美國等國家和地區實行量化寬鬆政策外,國際上原油、鐵礦石等大宗商品交易價格的上漲,也在短期內會影響通脹預期。
針對如何應對外來量化寬鬆帶來的負面「溢出效應」,張衛國認為,我國正在推進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是一個緩慢的彈性過程,將對外來量化寬鬆形成對沖機制。
此外,張衛國表示,以上種種因素雖然會推高今年的通脹預期,但是CPI在一定範圍內上漲,是經濟復甦所必需的。他認為,今年的CPI漲幅只要控制在4%以內,就是正常的。
日前有消息稱,決策層已確定今年物價調控目標,CPI漲幅控制在3.5%左右。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發展中國家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導報特約評論員彭剛告訴導報記者,經濟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有要確定的主要目標,進而決定調控力度。目前經濟有待覆蘇,CPI增幅為3%,也是完全正常的。去年我國雖沒完成10%的外貿增速目標,但去年12月份外貿數據開始上升,這是個好兆頭,如何促進外貿回暖是下一步需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