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電腦 資訊詳情
宏碁財報巨虧業務重整 台灣IT企業弱勢被放大
 宏碁 2013-01-01 09:54:16

  據中國報告大廳了解:繼HTC之後,另一家業績快速下滑的台灣科技企業宏碁也陷入了空前的低迷。

  11月5日,宏碁披露最新一季財報,三季度大幅虧損新台幣131億元。當天公司宣布,董事長兼執行長王振堂請辭,宏碁總裁翁建仁(JimWong)將於2014年1月1日出任CEO。王振堂將繼續擔任董事長至2014年6月底,即任期結束。同時,宏碁經營團隊規劃出完整的重整計劃,包括人力的精簡。受裁員和重組消息影響,11月6日,宏碁股票重挫6.89%。

  IT評論人士孫永傑對記者表示,台灣IT企業集體低迷,或源於一直尷尬的市場位置。在產業規模上,台灣IT企業不如大陸企業盤子大,缺乏戰略積累,更不具有立足大陸市場的規模優勢;在創新能力上,又不如歐美企業。因此,在產業出現增長瓶頸時,台灣IT企業的弱勢便被放大了。

  宏碁財報巨虧、業務重整

  11月5日,宏碁宣布,其經營團隊已規劃出完整的重整計劃,董事會同時啟動變革規劃。其中人事業務重整計劃,包括人力的精簡、產品計劃的中止、模具材料及法律費用的預留,其一次性成本約1.5億美元。

  在宣布重組計劃前,宏碁披露的第三季度財報顯示,該季度大幅虧損新台幣131億元。這是自2011年以來,宏碁第五次出現季度虧損。

  根據財報,宏碁第三季度營業虧損新台幣25.7億元,加上受到提列無形資產損失新台幣99.43億元,導致稅後虧損新台幣131.2億元,每股淨損新台幣 4.82元,前三季合計每股虧損新台幣4.76元。由於裁員1.5億美元的成本將反映在第4季,因此宏碁第四季度或將持續虧損。

  早在2013年6月,王振堂就在宏碁股東大會上向股東致歉,由於宏碁已連續兩年虧損,公司股價也跌至10年來最低點,王振堂表示,「看到宏碁股價跌到如此之低,對我個人來說是很大的負擔。」

  據財報顯示,2012財年宏碁淨虧損29.1億元新台幣,2011財年淨虧損66億元新台幣。當時,王振堂稱,全球PC產業正在轉型,企業經歷陣痛,「但我們已對宏碁業務模式進行了一系列評估,企業很快會恢復,公司會調整產品線、強化品牌。」

  然而,又一季度過去,宏碁仍無復甦跡象,反而再陷巨額虧損。

  IDC 數據顯示,2013年第三季度,全球筆記本電腦銷量再下滑9.5%。另有我國台灣地區媒體報導,當地調研機構DigitimesResearch稱,全球五大筆記本電腦廠商10月份的出貨量下降了18%,其中排名前三位的筆記本電腦廠商的出貨量下降了14%。整個行業的蕭條直接影響了宏碁的業績。

  「儘管外界將全球PC產業的下滑部分歸因於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等新型移動計算設備的興起,但行業內的激烈競爭才是根本原因,而聯想無疑充當了改變PC產業格局的角色。」在接受記者採訪時,IT評論人士孫永傑如此認為。

  他表示,在整個PC產業格局改變的形勢下,坐上第一寶座的聯想利用自身的良性(市場份額、營收和利潤)增長將壓力施與對手。

  華碩發明了全世界第一台上網本,這種性能略微縮水、但是體積更加小巧、功能經濟適用的電腦,一度引發了全球PC行業的效仿。但隨著蘋果iPad的逐漸風靡,上網本的便攜優勢不再,已經成為曇花一現的產品。

  規模和創新乏力

  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在台灣出席華人企業領袖遠見高峰會,為台灣創業創新界把脈,稱台灣創業創新跟他一樣,「病了」。

  李開復稱,台灣的創新創業過去有很大成功,但是,曾是「亞洲四小龍」的領先者,繼硬體之後,台灣的IT企業卻連番錯過了軟體革命、網絡革命、移動革命。

  在過去十年中,代工出身的台灣IT企業意識到自身短板,紛紛自立品牌,與曾經的代工客戶展開競爭。以HTC、宏碁、華碩為代表的台灣消費電子品牌,依靠驚艷的創新成為業內佼佼者,並如此接近行業第一的位置。

  HTC憑藉對智慧型手機的敏感,曾製造出全世界第一款搭載安卓系統的智慧型手機,在早期的安卓手機市場占據著主導地位。2011年,HTC已掌控了美國五分之一的智慧型手機市場,僅次於第一位的蘋果。

  同樣,宏碁依靠早期的創新能力和成本優勢,2010年成為全球第二大電腦廠商。但是,當消費電子產品逐漸成為普通廉價商品時,擅長低成本跟隨者路線的台灣 IT企業在製造成本控制上的優勢不再明顯。隨著大陸勞動力成本更低廉,台灣代工廠商紛紛在大陸設廠,台灣科技業出現了代工和品牌的分流。

  然而,多年的代工傳統影響了台灣品牌的產品設計思維,在創新能力停滯的背景下,台灣科技品牌集體出現困境。

  孫永傑認為,在產業規模上,台灣IT企業不如大陸企業盤子大,缺乏戰略積累,更不具備立足整個中國市場的規模優勢和品牌背景;而在品牌建立,產品創新的能力上,台灣IT企業又不如海外企業,如蘋果、三星等,面臨「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因此,在產業增長到瓶頸時,也就是要麼拼規模,要麼拼創新的時候,台灣企業的弱勢馬上就顯現出來。

  台灣當地品牌顧問Mark-Stocker表示,台灣經濟奇蹟的簡單公式,就是找到一個產品、以更低的成本製造出來,尋獲大筆訂單,然後再尋找另外一個產品重複這個過程。

  李開復在對比大陸與台灣的創業文化時稱,在IT領域,台灣離大陸有很大距離。大陸市場巨大,創業者的成功欲望很強,有狼性。而台灣創業者的產品乃至視野似乎受限於台灣本地市場的「小」,只看台灣市場,創投環境也不佳,沒有回報也就不想投資。他呼籲台灣要建立創新土壤。

  一家代工廠的設計師透露,曾經和華碩、宏碁的產品經理溝通,他們認為,「不用擔心我們的產品形象」。另外,這些企業的項目經理,很多擁有工程師和研發背景,他們大多不相信公司內部的設計師。

  可見,台灣IT企業仍然在用性價比的思維來創建品牌,甚至是創新產品,這直接導致了其在產業變革時無力應對。

  「現在產業定局時間都很短,也很難再聽見『黑馬』企業。一般像蘋果具有創新的先發優勢,以及三星具有全產業鏈規模優勢的企業,才能在產業轉型的激烈競爭中站住腳。」孫永傑表示,一旦產業轉型,像聯想這樣的企業,有龐大的資源體系、雄厚的資金支撐,才可能成功;而台企沒有資源也沒有資金,會呈現慣性的下滑。

熱門推薦

Content not fonud



Content not found

内容未找到,麻烦您再找找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