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報告大廳了解,1月14日,五糧液集團公務車拍賣收官,總計拍賣公車數量324輛,回籠資金3003萬。五糧液拍賣公車,引發了公眾對於國企公車購買、使用情況的關注。國企的公車有多少?這個數字一直沒有明確的官方說法。昨日記者聯繫監管中央企業的國資委,對方表示並無相關統計數據。
國企公車有多少?
五糧液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唐橋的公車被拍賣了。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以後自己將買車或租車上下班。
閱讀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1-2015年中國高端白酒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更新版)》
實際上這場公車拍賣行為也並非五糧液「自發」,宜賓市國資委紀委書記羅景元對媒體表示,中央出台《八項規定》後,五糧液的公車改革是順勢而為,面向社會公開拍賣對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也很有好處。
雖然五糧液拍賣了公車,溫州等地也早已進行了國企公車改革,但目前龐大的國有企業群體的公務車數量仍無相關數據,國有企業也並未像黨政機關一樣近年來逐步公開「三公消費」。
此前報導稱,一份中紀委、公安部、監察部和審計署的官方統計,截至2007年11月30日,全國三十一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黨政機關、國有部門,公務車共5221755輛。這些車一年共消耗大約4000多億元。
在機關之外,國企的公務車有多少?這個數字卻一直沒有明確的官方說法。昨日,監管中央企業的國資委的相關負責人對新京報記者表示,沒有相關統計數據。
監管部門頻發相關規定
作為國有企業負責人的職務消費之一,國有企業的公車消費一直是重點監管項目。近年來,國資委、財政部、監察部、審計署等部門在多個規範央企領導職務消費的文件上都對此予以了規定。
新京報記者查閱統計發現,自2007年起,見諸主管部門官方網站以及《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媒體的相關規定約有六個。
這些「規定」、「指導意見」大多規定了「虧損企業不得購買、更換」公車,以及「不得超標準」購車,但這些規定多數未列出具體標準。
有些規定則「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以2011年開始見諸報端的《中央企業負責人公務用車管理暫行規定》為例,據《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媒體報導,該規定由國務院國資委頒布,但相關報導均未披露其中細則。
昨日新京報記者未在國資委官方網站上查到該文件。記者在百度文庫中查到的一份該文件的影印本顯示該《規定》有如下內容:「企業應按照不超過1人1輛公務用車的編制。企業主要負責人配備排氣量2.5升(含以下)、購車價格(不含車輛購置稅)38萬元以內的轎車;企業其他負責人配備排氣量2.0升(含)以下、購車價格(不含輛購置稅)28萬元以內的轎車……」
不過上述內容並未被核實,截至發稿,新京報記者未能從國資委相關部門核實到該內容。
國企聲音
「監管資金方能有實質改變」
在昨日北京市政協會議經濟組小組會上,北京市政協委員、王府井百貨名譽董事長鄭萬河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國企公車只是國有資產監管缺位的一個表象,其內在在於許多國企並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資金流向監管機制。
「公眾普遍認為,著名酒企前段時間拍賣企業公車。但他們是不是會在之後購買符合規定的車輛使用?甚至可能左手賣出,右手又買入。」鄭萬河指出,「這樣一買一賣,又變相增加了成本。」
鄭萬河表示,如果不對國有企業資金實行有效的監管,國企公車目前的狀態仍然不會有實質性改變。而資金監管的方式,「就是要完善市場監督的力量。明確公司資金的來源與流向。」
昨日,某國企一位內部人士表示,作為一個「自負盈虧」的企業,公車消費肯定是與自身經營情況掛鉤,但國企存在的部分行政屬性使得這一問題變得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