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交通 資訊詳情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融資:PPP將成主導模式
 交通建設 2014-01-01 09:34:28

  由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與平安銀行聯合主辦,交科院科技集團和平安銀行交通金融事業部承辦的「金融暢想演繹交通新征程——PPP與交通基礎設施投融資高端對話」19日在北京召開。此次會議是今年7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意見》之後,交通運輸系統積極響應投融資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頂層設計的重要舉措。

  業界認為,此次會議成功舉辦,有助於交通運輸適應財稅體制和投融資體制改革,拓展融資模式,創新金融工具。與此同時,藉助交通運輸與金融資本的共贏合作,將加快推進實施交通運輸PPP項目,更好發揮交通投資對穩增長、擴就業的拉動作用,實現交通運輸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平安銀行副行長胡躍飛在致辭中指出,不斷創新投融資模式,積極探索並提升PPP模式在交通行業的適用性,推動交通行業持續健康發展,這是服務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應有之義,是擴大交通運輸有效供給的內在要求,是促進交通行業提質增效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動交通行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捷徑。平安銀行將與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聯合研究中心進一步加強合作,投入更多的資源研究交通與金融融合發展、支持國計民生建設的課題。

  「平安銀行—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聯合研究中心」在會議期間舉行了揭牌儀式,聯合研究中心正式對外發布《交通行業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現狀及展望》。在會議期間,中國中鐵、中國交建、中國鐵建、安徽交控、海南交投、龍元建設、中航國際、交科院集團等26家大型交通建設投資集團與核心基建企業成為平安銀行「金橙·交通金融俱樂部」會員。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交通基建與PPP ——淵源深厚 前景廣闊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是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重大創新。黨中央國務院大力推動PPP模式,旨在加快轉變政府職能,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並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有效化解債務風險。

  探究PPP模式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歷程,交通基建領域無疑是起步最早,最具探索精神與實踐成果的行業。從最早的PPP雛形「貸款修路、收費還貸」,到以BOT為主的PPP模式在交通基建領域快速發展,助力我國交通運輸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將繼續保持高位運行,投融資任務將更加繁重。如何通過投融資模式的創新,解決傳統融資渠道與基建投資需求之間的矛盾,成為政府、學界、企業界以及金融界精英們共同關注的問題。

  在國家積極鼓勵採取PPP方式引進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和運營的大背景下,交通運輸部積極通過出台支持政策、開展項目試點、加強調研督導等推動更多的交通運輸PPP項目推廣實施。2015年,交通運輸部對收費公路新建項目進行了PPP試點。當年5月評選出了11個試點項目,涉及5個省,總投資700多億。

  按照財政部PPP中心截至2016年4月統計口徑,交通運輸PPP項目投資額將達到4.5萬億元,占據各大行業之首。可以預見的是,PPP必將成為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主導模式,迎來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PPP報告發布 智庫攜手金融為PPP插上騰飛翅膀

  交通行業的發展始終伴隨著大量的金融創新。引進外資、項目融資、BOT模式、融資租賃以及產業基金等各種新型的投融資方式,既有效地滿足了交通行業快速發展的投資需求,也極大地促進了金融業自身的發展。與此同時,交通行業對金融創新服務的需求進一步增加,為金融業的發展帶來嶄新的機遇,這也正是交科院與平安銀行能夠攜手的主要動因。更多相關行業信息可查閱《2016-2021年中國交通建設行業發展分析及投資潛力研究報告》。

  「平安銀行—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聯合研究中心」對外發布的《交通行業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現狀及展望》,以全球視角展現已開發國家PPP項目發展歷史與實施經驗,系統回顧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交通基建領域PPP項目的得與失,全面分析了在新的經濟發展與政策背景下,交通系統實施PPP模式的程序與風險控制,列舉了豐富的交通PPP實施案例,以及藉助金融資本推進交通PPP實施的具體途徑,被業內稱為交通系統成功實施PPP項目的大全和指南。

  交科院與平安銀行作為此次會議的兩家主辦單位,成立聯合研究中心並發布報告,標誌著兩家行業頂尖機構將攜手推進交通運輸PPP項目發展。聯合研究中心未來將定期發布研究報告,加大對交通基建投融資PPP發展的支持力度,以更為豐富的行業資源平台和創新的產品與服務,推動交通運輸領域產融結合。

熱門推薦

Content not fonud



Content not found

内容未找到,麻烦您再找找

交通建設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