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電子商務 資訊詳情
2014年阿里入股銀泰最新消息
 阿里 2014-01-01 13:42:42

  據報告網了解:近日,O2O(線上到線下)概念再度遭到熱炒,2014年3月31日上午消息,阿里巴巴集團與銀泰商業集團共同宣布,阿里巴巴集團將以53.7億元港幣對銀泰商業進行戰略投資。雙方將打通線上線下的未來商業基礎設施體系,並將組建合資公司。雙方約定在未來三年內,阿里集團最終在銀泰商業的持股比例不低於25%。

  合作中,阿里集團將以認購銀泰商業新股及可轉換債券的方式進行投資,總投資額53.7億元港幣。交易完成後,阿里集團將持有銀泰商業9.9%的股份及總額約37.1億元港幣的可轉換債券。

  O2O將破冰?

  從去年開始,阿里巴巴將O2O提上日程,銀泰是其首批合作火伴。從去年雙11到今年3月8日生活節,銀泰皆與阿里巴巴達成了合作,試水O2O。此外,支付寶進軍線下移動支付,銀泰也是其首個合作夥伴,在收款台處推出支付寶聲波支付。

  不過,阿里巴巴與傳統零售要完成真正的融合,仍面臨著巨大的商業流程的改造。從今年阿里巴巴3月8日生活節來看,更多影響的是本地生活服務,並未能撬動零售行業的O2O。

  阿里巴巴入股銀泰商業,可能讓雙方關係更家緊密。阿里巴巴集團與銀泰稱,雙方將構造一套打通線上線下的商業基礎設施體系,對全社會開放,並將組建合資公司。

  分析人士認為,涉及資本合作後,雙方會在O2O探索上更進一步,加強在貨品、支付等環節的融合。

  據知情人士稱,雙方從去年開始進行資本接觸。銀泰商業集團董事長沈國軍、銀泰商業集團CEO陳曉東曾在多個場合表達對未來零售業變革的看法。沈國軍曾表示,「傳統零售業和電子商務會同存,傳統零售業會進行調整和變革,線上線下互動。」

  陳曉東曾表示:「線上與線下破冰後,可能融合出一隻怪獸,未來可能線上更重要或者線下更重要,但這不重要,我們只要是怪獸的一部分就夠了。」

  對於這次合作,多家百貨公司相關負責人對騰訊科技表示,對自身探索O2O的影響不大。零售行業具有地域性,銀泰的覆蓋範圍有限。目前,銀泰在全有擁有28家百貨店和8家購物中心。

  實體零售不「站隊」

  儘管銀泰已經與阿里「成為一家人」,但並沒有屏蔽阿里首要對手騰訊的意思。目前,銀泰除與阿里形成密切合作以外,也在與騰訊合作微信支付。3月31日,陳曉東並未回答「是否會停止與微信的合作」,但有業內人士認為,實體零售商不會像網際網路世界一樣走上「站隊」道路。除了沒有「站隊」文化外,更重要的是在阿里和騰訊面前,這些實體商業巨鱷在資源和話語權方面仍處於優勢地位,在運營層面也保持絕對獨立。

  其實,早在3月8日,零售業的O2O變革已經開始。當日,支付寶、微信支付成功潛入傳統零售的世界。絕大多數朝陽大悅城商戶櫥窗上也多了「淘寶生活節參與商戶」的標識。朝陽大悅城中庭景觀變身成手機淘寶落地活動的展示平台。走入參與移動支付的6ixty 8ight店內,一位消費者正在嘗試手機支付。同日,北京市百貨大樓的微信支付也正式上線。宇博智業調研人員體驗發現,與手機淘寶的支付模式基本相同。微信支付也採用「掃碼-價格確認-輸入密碼-簽字確認」的模式。不過,雖然引入移動支付,但商場距離真正的便捷支付還有一段距離。既然強調「開放」,至少在格局發生根本性變化的數年內,實體零售不會像網際網路一樣被巨頭們瓜分。

  新老零售模式一體化

  同時,傳統零售和電商的一體化也在提速。王府井百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CIO劉長鑫曾表示,移動支付只是零售業擁抱移動網際網路的第一步。未來線上線下交易界限會越來越模糊,雙方將共享除支付以外的配送、體驗、售後等多個環節。而零售業未來的角力點也將演變成誰能為消費者提供一個線上線下無縫聯合的服務體系。

  在阿里巴巴集團COO張勇看來,未來的實體門店不只是零售終端,而是「廣義的消費者社區」,它可以跨過空間和實體的半徑,進行網上和網下的交互,並通過手機等設備實現商家與消費者的溝通。陳曉東告訴報告網記者,在運營層面,銀泰最終希望達到「線上與線下的無差別體驗」。

  銀泰和阿里的聯姻則更是讓新老模式融合更進一步。無論你在線下還是線上的消費,都會成為數據沉澱,反哺成阿里與銀泰大數據的基礎,從而實現全新的商業價值。這一商業體系的基礎是雙方最大程度的互通。在合作中,阿里不僅得到了銀泰的股權及債券,更加寶貴的是銀泰商業運營16年來的近150萬會員數據。根據阿里此前的說法,銀泰用戶與淘寶天貓用戶的重合度達到80%以上,這意味著120萬消費者在虛擬世界和實體門店的消費習慣盡在阿里掌握之中;這意味著在數據整合後,無論你走在街上還是坐在電腦前,阿里與銀泰們都有可能在你最需要的時候給你推薦最適合的產品,無論通過手機淘寶、銀泰App還是tmall.com。

  更多電子商務行業報告請查閱報告網發布的《2012-2018年中國B2C電子商務模式研究及前景預測報告》。

熱門推薦

阿里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