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信的朋友圈裡能搜索到不少海外代購的公眾號供圖/東方IC
8月1日海關出台新規,今後未以《貨物清單》、《物品清單》方式辦理報關手續的海外代購行為將涉嫌走私。這一規定讓不少做正品代購生意的店主戰戰兢兢,以後生意可能越來越難做。但對於消費者來說,以後東西買真買假,海關系統一查便知。
代購某明星同款服飾,歐美大牌包包、化妝品……這些東西最近一段時間在朋友圈裡以刷屏的方式瘋狂存在。不僅僅是微信朋友圈,微博、淘寶和各種B2C網站都活躍著這些代購群體。然而真假難辨,無人監管的代購市場也使不少消費者吃了虧。
代購生意越來越難做
同樣一款包包,國內專櫃要比國外代購貴個幾千塊,這樣的價差讓不少人為之心動。目前,海外代購主要是以郵寄或者隨身攜帶的方式入境,只要不超過一定數量,最多只需交納小額行郵稅。然而,記者從幾家代購商處了解到,最近兩年海關已經加大了對海外代購的監管力度,據代購李女士介紹,她之前已經有過幾次代購貨品被抽檢的經歷。李女士說,她主要從美國代購包包、衣服和鞋子,以國際快遞的方式寄回國。被抽檢後要麼在國內交稅,要麼打回美國。在國內交稅要按照吊牌價格補稅,但是費用很高。被打回美國再寄回國內的運費得自己承擔,運費也很高。但兩者相比較,還是打回美國經濟上划算一些。不過,這樣來回一折騰,有客人會因為太慢而退貨,這種情況代購就只能吃悶虧,損失嚴重。
李女士說,如果海關不嚴查,她們確實能從中省下一些錢。比如她的包裹一般裝10件左右的商品。不報稅一件能省100元以上,10件就是1000元以上。像李女士自己掏錢補稅的其實是少數,一些代購商直接申明如果貨物被抽檢稅款由買家自己承擔。
李女士說,聽說了8月1日出台的海關新規,同行們都變得戰戰兢兢。現在過海關完全是憑運氣,快遞顯示貨品在清關超過3天,李女士就會很緊張。代購生意以後越來越難做。
警惕供貨商打著代購名號賣假貨
代購行業目前逐漸龐大而且魚龍混雜,有些人其實是打著代購的名號賣著假貨。代購韓國化妝品的高女士介紹,從業時間久了,一些賣得特別火的店,看一眼價格就能看出來真假了。高女士在首爾某化妝品店裡看到的某型號化妝品是60000韓元一瓶,折合人民幣大概360元。即使批發100瓶,店家最多打五折,就是180元一瓶,這還不包括運費。但是國內有些代購商賣60元一瓶。「這樣的價格實在是太離譜了!」高女士稱。
代購最初是有人想買某件商品,委託另外一個人去買。但現在的代購有些變味,大量的假貨充斥朋友圈。「供貨商」公開向代購商推銷假貨。據高女士介紹,一般代購生意做得好,就會有「供貨商」主動聯繫你。有堅持自己正品代購的,當然也有接受的。從化妝品上來說,供貨商提供的就是純假貨,勾兌、仿造,他們自稱網上代購賣的有80%都是他們的產品。
包包服飾方面,一些供貨商提供的就是高仿A貨。產品來自與專櫃正品不同的工廠,但所用的材料和五金材質都是一樣的,工廠自行生產組裝。這種貨品質量很高,和專櫃正品看起來也差不了多少。有誠實的代購商直接在微信上直接告知買家這些為高仿A貨,但是價格也不算便宜。某品牌的包包在國內的專櫃賣3000元左右,但在代購商處買這些高仿的也要七八百塊錢。
明知是假貨購買的人群也大有人在。白領小范說,奢侈品就是奢侈品,太貴了買不起,假的和真的質量上差不多,價錢又便宜,買就買了。
一些代購商聲稱提供銀聯票根,購物收據等小票,讓人以為又多了一層保障。但據業內人士稱,這些票據實際上也是可以造假的。在網上搜索就可以買到小票印表機,手工錄入,語言、價錢、購買地等都可以隨意填寫。
高仿A貨加上購物小票,自然可以賣個好價錢,而且消費者難辨真假。另外有代購商經常打出「支持專櫃驗貨」的旗號,但是在國內幾乎不太可能有專櫃工作人員願意給顧客提供驗貨。
消費者通過海關可查真假
代購行業雖缺乏監管一直是業內共識,此前也有零星的個體被處罰,例如之前著名的空姐代購案,離職空姐李曉航從韓國免稅店購買的化妝品入境未申報,最終被以走私普通貨物罪,被判3年有期徒刑,並處罰金4萬元。但這些零星的查處案件並沒有對整個行業起到太大的震懾作用。
海關新規的出台意在明確電子商務企業或個人,對海外代購行業的大力監管,海外代購將洗牌,未來合格的個人才有機會從事海外代購業務,不合格的人人可舉報。
另外新規中提到,要求開展電子商務業務的經營者需將電子倉儲管理系統與海關聯網對接,物流企業也要將電子商務進出境貨物、物品交易原始數據通過電子商務通關服務平台與海關聯網對接,並在備案中提供海關認可的貨物10位海關商品編碼及物品8位稅號。
有觀點認為,這意味著對消費者來說,你所購買的商品是不是從國外進來的,有沒有通過海關檢查和備案,海關系統上會一清二楚。
這對於知假買假的消費者來說沒有任何意義,但對於那些想通過海外代購買真貨的消費者來說無疑是件好事。
目前代購行業仍然有服務欠缺的一塊,即售後服務。尤其是在朋友圈裡,「坑熟」也是常有發生,有些時候礙於朋友的情面,也不好多說什麼。未來,即便消費者能夠通過海關得知貨物的真假,但仍然沒有合法的維權途徑,消費者也仍將處於弱勢。這就需要淘寶、微信以及其他電商平台提高他們的監管力度。
文/本報記者 匡小穎
實習記者 李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