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水處理 資訊詳情
水十條落地 環保企業爭分奪秒布局環保水務市場
 水務 2015-01-01 09:18:10

  水是人類的生命之源,保護好水資源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水污染問題不斷呈現,先來看下我國水質現狀及污染情況。

  實際上,中國水資源兩大痛點: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此前,有專家曾推算,我國每年水污染對工業、農業、市政工業和人體健康等方面造成的經濟損失約2400億元。

  《2013中國環境公報》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地表水總體輕度污染,部分城市河段污染較重。全國4778個地下水監測點中,水質較差和極差的比例將近60%。31個大型淡水湖泊中,17個為中度污染或輕度污染。

水十條落地 環保企業爭分奪秒布局環保水務市場

水十條拉動力

  1995年以來,全國共發生1.1萬起突發水環境事件,僅2014年環境保護部調度處理並上報的98起重大及敏感突發環境事件中,就有60起涉及水污染,另外,飲用水污染事件時有發生。因此明確水污染防治計劃刻不容緩,下面是對最新頒布的水十條政策的詳細解讀。

  千呼萬喚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下稱「水十條」)4月16日由國務院印發,終於露出了「廬山真面目」。5萬億環保盛宴正式開席,環保企業爭分奪秒布局環保、水務市場。

  開啟1.9萬億環保盛宴

  這一提出全國水環境治理目標效果、主要措施及產業發展藍圖的治水「國策」,被環保、水務行業企業寄予厚望。因計劃全文含10條35款,該計劃也被業內俗稱為「水十條」。

  「水十條」不僅提出了2020年治水宏觀目標,還列出了重點區域的詳細指標。到2020年,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等七大重點流域水質優良(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總體達到70%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總體高於93%,全國地下水質量極差的比例控制在15%左右,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比例達到70%左右。京津冀區域喪失使用功能(劣於V類)的水體斷面比例下降15個百分點左右,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力爭消除喪失使用功能的水體。

  而遠期治水目標要求則更高。到2030年,全國七大重點流域水質優良比例總體達到75%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或優於Ⅲ類比例總體為95%左右。

  水十條詳細列出76項238條治水措施,其中36項由環保部牽頭實施,其餘也有發改委、財政部、住建部等相關部門負責落實。

  具體到治理工程,則涉及工業污水治理、城鎮污水治理、農業污染治理、港口水環境治理、城市飲用水、黑臭水體治理、環境監管等多個領域。

  「水十條」不光有利於水環境保護,業內專家普遍認為其出台實施對穩定經濟增長、促進環保產業的發展將是一個重大利好,環保工程建設、設計和諮詢等環保服務業將從中受益。更多最新相關水處理設備信息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各種水處理設備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

  此前環保部用國際通行的模型對「水十條」實施的影響做了預測評估,預計可拉動GDP增長約為5.7萬億元,其中直接貢獻占13%,間接貢獻占87%;帶動環保產業新增產值約1.9萬億元,其中直接購買環保產業產品和服務約1.4萬億。而對就業的影響,「水十條」的實施累計可增加非農就業約390萬人。

  環保企業提前布局搶蛋糕

  事實上,環保企業早在「水十條」出台之前就開始對環保、水務市場謀篇布局。

  2014年以來,環保龍頭企業首創股份動作不斷。先是於2014年7月豪擲51億全資收購紐西蘭最大的固廢處理廠TPI NZ,隨後開啟「買買買」模式,進軍各地水務市場。12月先後斥資2.35億和3.73億收購新鄉、鐵嶺各2家水務公司,籌謀布局中原及東北水務市場;今年2月又買下了武漢伊高水務,進軍湖北市場;3月25日,以1.3億餘元與浙江餘姚城投公司共建餘姚首創污水處理有限公司,開拓浙江市場。

  與國資系的首創股份相比,民營環保企業要做擴張面臨更大的資金困難。

  2014年9月,桑德集團曾發布了一個35億元的定增計劃,同時將旗下桑德環境與桑德國際的水務業務進行整合。但由於被做空機構盯上,最終定增計劃折戟。

  幾經波折後,2015年4月11日,桑德環境正式宣布,實力雄厚的「清華控股」等4家企業作為戰略投資人,以總交易額近70億的資金受讓桑德環境近3成股份,成為桑德環境的實際控制人。

  有媒體評論稱,「為了引入投資者,卻喪失了控制權,這樣的大股東也是『蠻拼的』!」

  對此,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表示,「我其實不追求控制,只想實現理想。(企業)小的時候沒有話語權,控股才能實現想法,再做大時,需要更多資源。」今年第一季度,桑德集團成為全國投資環保項目最多的環保公司。

  上市公司碧水源近日也在做戰略部署。4月16日,碧水源旗下碧水源淨水科技有限公司發布了首款超納濾智能淨水器,標誌著這家以污水處理工程為主業的水務巨頭正式戰略布局民用淨水市場。

  碧水源曾投資過奧運鳥巢、國家大劇院等污水處理項目,於2010年正式上市。2014年業績預報顯示,去年碧水源總營收34.4億餘元,比上年同期增加9.85%,淨利潤9.44億,比上年同期增加16.30%。但9.44億元的淨利潤並未達到機構們的預期。

  碧水源淨水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梁輝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碧水源2015年將重點開拓民用淨水機市場,爭取為公司創造新的贏利點。

  據梁輝透露,目前碧水源還在布局「網際網路+」的板塊業務。此次發售機器採取「網際網路+」思維,售賣形式以眾籌形式在京東網同步開售。新款淨水機與手機端聯動,可查看水質和濾芯等;售後方面,創新的無憂購機銷售模式,可在2年內免費享受水質檢測、保養清洗、更換濾芯(根據手機端顯示數據的濾芯使用狀況)等服務。

  根據計劃,2015年碧水源還將在全國開設1000家體驗門店,開拓民間淨水市場。

  梁輝提供的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空氣淨化機、淨水機等環保家電市場飛速發展。2013年增速為79%,市場規模在186億元左右。但淨水機的家庭普及率還比較低,不足10%。預計未來5年,市場對淨水機的需求還有1億台,全國的淨水機市場規模將達到4000億元。「這個市場的前景非常廣闊」。

  2014年12月,碧水源還公告擬定增募資近80億,為其在搶占水務市場做好資金儲備。梁輝稱,淨水機市場競爭激烈,目前其份額還小,但未來的目標是做到市場第一。

  行業的併購交易也變得十分頻繁。據點綠中國相關統計,2015年第一季度,在環保細分領域的項目投資總額就已超過230億,環保類併購共13次,總交易額超過40億元,污水處理、固廢、生態環保等環保細分領域均有收併購活動。

  環保企業在爭搶5萬億的環保市場蛋糕的同時,也推動著產業的結構升級與技術、模式的創新。

  E20環境平台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長、中國水網總編傅濤博士4月15日表示,對水務、環保產業前景表示樂觀,「環境產業站在了中國經濟的風口上,政府在其他行業的心得與經營(模式)將有望在環境產業複製。在水十條的背景下,環境產業成為支柱產業的理想,終將照進現實。」

熱門推薦

水務相關研究報告
關於我們 幫助中心 聯繫我們 法律聲明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1895號
閩ICP備09008123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