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大米顆粒飽滿,質地堅硬,色澤清白透明;飯粒油亮,香味濃郁,是日常生活中做米飯的佳品。素有「貢米」之稱。然而近日,調查發現,五常市五常大米年產量至多為105萬噸,但全國市場上標售的「五常大米」至少有1000萬噸。這是否意味著,我國市場上大量五常大米都是假冒的?
大量外地水稻「配套」五常水稻 「調和米」算不算摻假?
2010年7月,媒體曝光有外地企業往大米中摻入香精冒充稻花香事件,五常大米首度遭遇品牌危機。「摻假」成為五常大米的污點話題。
記者調查發現,五常「調和米」催生了所謂「拼縫」行業。不少五常市的「能人」從外地收稻,再賣給五常市的加工企業,一轉手一斤稻就可掙3至5角錢。每天都有裝載數十噸外地稻的大車不停運進五常市。
記者在五常市採訪了多家米業企業,對往大米里加香精、加蠟等添加劑的假冒行徑,受訪者一致表示深惡痛絕,而對將不同品種水稻摻在一起加工成米的「摻米」現象,態度明顯曖昧很多。
在大米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中,對「調和米」有比較詳盡的闡述,一是由外地稻和稻花香調和而成,不標註「五常大米」;二是由五常地產水稻和稻花香調和而成,標註「五常大米」;三是外地水稻和五常其他品種水稻調和而成,標註「五常大米」。
多位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由於「調和米」需要大量外地水稻,五常市周邊市縣甚至一河相隔的吉林省個別鄉鎮,專門種植一些水稻給五常水稻做「配套」。由於五常大米名氣最大,一些質量非常優良的牡丹江水稻及慶安水稻,也甘願給五常大米做「配角」。
部分消費者希望購買純正五常大米,稱「調和米」本身是「摻假」行為。也有市場監管部門指出:部分企業生產「調和米」,一方面是為追求高額利潤,打擦邊球,一方面是經銷商壓低價格,米業不得已而為之。
五常市部分企業則反駁道,「調和米」是五常大米市場定位變化的產物,旨在滿足不同消費層次需求。由於純正有機稻花香的種植、收購和加工成本高,市場價格自然就高,普通百姓根本消費不起。於是,「調和米」應運而生。
然而,當記者以消費者的身份走訪一些米企時,得到的回答則是:你出什麼價,我就給你調什麼價格的米。同時,也有部分企業和農民合作社不為所動,堅持做單一品種的五常大米。他們認為,「調和米」遲早會砸了五常大米的牌子。
年產105萬噸市面售千萬噸 哪來那麼多五常大米?
記者日前在哈爾濱市香坊區某超市看到,數十袋「五常香大米」擺放在十分顯眼的地方。雖然大米外包裝標著「五常」以及「黑龍江五常優質水稻生產基地」的字樣,但其產地竟然是「哈爾濱市香坊區」。除了產地不符合,這種大米的銷售價格也超低。一般來說,純正的五常大米售價至少為一斤5元至6元,但超市的售價是一斤3.5元。記者問,「能不能保證是五常大米?」超市人員默不作聲。
五常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趙春雷認為,所有在五常市區域內種植的大米,理論上都可以叫五常大米。2003年,五常大米被國家質檢總局確定為原產地保護產品,明確五常市全部24個鄉鎮所生產的40多個品種大米都叫五常大米,執行國家強制性標準GB19266。
五常市農業局副局長秦利明算了筆帳:全市水稻種植面積約220萬畝,按畝產1500斤水稻計算,年產水稻150萬噸。即使按70%的最高出米率計算,全年大米產量也不會超過105萬噸。秦利明說,五常市在工商部門註冊的大米企業為292家,產能達到400萬噸。也就是說,即便理論上五常大米的總產量也不會超過這個數。
但業內人士估算,全國市場上銷售的「五常大米」至少有1000萬噸。
稻米市場頻現摻香精上蠟冒牌 政府四處打假出路在哪?
自2010年被媒體曝光「摻假」問題後,五常市組織質監、工商、稅務、公安、農委等多個部門,對全市稻米市場進行專項整治,杜絕摻香精、給大米上蠟現象。但隨著市場環境以及消費需求的多元化,一些企業為了逐利又開始打「擦邊球」,一些新的市場經濟現象也需要界定。
異地被假冒是五常大米麵臨的又一困局。2014年末,五常市由一位副市長帶隊,組織了10多人的打假隊伍,專程去北京、上海、天津、瀋陽等地維權打假。發現各地都在打擦邊球,完全使用「五常大米」商標的並不是很多,一些標有「五常御貢」「五常稻花香」「五常稻米優質生產基地」的產品包裝若較起真來,還不構成明顯侵權。